首页 元代文献探研

第一节 《续后汉书》的修撰与流传

字体:16+-

《续后汉书》编纂于郝经拘留仪真期间,直至延祐五年,方由元朝官刻行世。由于印本无多,流传不广,明以后逐渐散佚。清四库馆臣以其“持议甚正,有益治体”,从《永乐大典》中辑佚成书,收入《四库全书》之中,虽结构尚称完整,但内容已多有散佚。

一、《续后汉书》的修撰

中统元年(1260),忽必烈即蒙古汗位,以郝经为翰林侍读学士、国信使,出使南宋议和。南宋权臣贾似道,拘留郝经于真州(江苏仪征)十五年。在议和不成、归国无望的困厄中,郝经潜心经史,先后撰修各类著述十二种、数百卷,《续后汉书》即作于拘囚期间。

郝经《续后汉书自序》云:

中统元年,诏经持节使宋,告登宝位,通好弭兵。宋人馆留仪真,不令进退。束臂抱节,无所营为,乃破稿发凡,起汉终晋,立限断条目,以更寿书。作表、纪、传、录诸序、议、赞。十二年夏五月,令伴使西珪借书于两淮制使印应雷,得二汉、三国、晋书,遂作正史。以裴《注》之异同,《通鉴》之去取,《纲目》之义例,参校刊定,归于详实。以昭烈纂承汉统,魏、吴僭伪。十三年冬十月书成,[1]年表一卷,帝纪二卷,列传七十九卷,录八卷,共九十卷,别为一百三十卷。[2]

由上文可知,《续后汉书》的写作分三阶段:第一,发凡起例,确定全书的年代断限和改作宗旨;第二,分卷立目,并写出各卷的序文议赞;第三阶段,才是采录前史,编纂史书正文。然而,《自序》只记录了《续后汉书》的成书时间,而没有起始之年。考察郝经《陵川文集》,可见至元二年(1265)五月的《甲子集序》中,曾提到至元元年与书状官苟宗道“整领缀缉”旧稿,其中就有《通鉴书法》《三国条例》二稿,“各自为一书”。[3]苟宗道《续后汉书新注序》云:“先生比为新书,先作《义例条目》,以明予夺之旨,今各具本文下。”[4]《续后汉书自序》的新注注文亦云:“先生比修新书,先为《义例》,以明更定去取之意,今各具本条下。”[5]显然,这里所谓的《义例》或《义例条目》,就是《甲子集序》所说的《三国条例》。《续后汉书》完稿后,《义例》没有单独成篇,而是分条录入苟宗道的《续后汉书新注》,所以苟宗道《郝公行状》在记叙郝经遗著时,只提到《通鉴书法》,而未及《三国条例》。[6]《三国条例》是郝经编撰《续后汉书》的纲领,它确定了其书的修撰宗旨、体裁、断限和书法原则。而《通鉴书法》,是对司马光《资治通鉴》书法规则的总结,也是为确立改编三国史的书法原则而作的先行研究。可见,至少在至元元年以前,郝经已经在发凡起例,开始酝酿《续后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