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传是《续后汉书》的重要组成,在全书90卷中居79卷,大致分为人物列传、人物类传、四夷列传三部分,与一般纪传体史书无大差异。然而,《续后汉书》记载的毕竟是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因而,它必然具有与统一王朝正史不同的特点,这首先体现为人物传记的三国分立。
一、三国分立的人物列传
从汉灵帝中平元年(184)黄巾起义,到曹丕黄初元年(220)废汉建魏三国分立,东汉末年的社会动**持续约四十年。这一时期的将相大臣与地方割据势力,或终于东汉,或归依蜀汉,或附从于魏,或追随于吴。这些人物最初都是东汉的臣属。陈寿《三国志》各按其归属,分别收入魏、蜀、吴三书,其中终于东汉一朝的历史人物,亦收入《魏书》之中。郝经《续后汉书》以蜀汉继东汉而为正统,所以列传的顺序自然是以汉、魏、吴的顺序来安排。其中汉传的内容最为复杂,包括蜀汉政权的《后妃太子诸王列传》1卷,属于东汉的《宗室诸刘列传》1卷,汉臣列传19卷。而汉臣列传实际也包含两部分历史人物:一部分是东汉人物,即从卷6《皇甫嵩传》到卷14《徐庶传》;另一部分是蜀汉群臣,即从卷15《诸葛亮传》到卷24《郤正传》。[1]
《宗室诸刘列传》是郝经改作时专门设置的一个列传,用来收录东汉末年的刘姓宗室,包括刘宠、刘焉、刘虞、刘繇、刘表及其子弟、臣属。这些人物的情况较为复杂,陈寿《三国志》对他们的处理也不尽相同。刘宠东汉末嗣封陈王,黄巾起义时自保陈国,后被袁术所杀。陈寿《三国志》不载其事,范晔《后汉书》将其置于《孝明八王列传》。郝经以刘宠在献帝时曾屯兵阳夏,自称辅汉大将军,故特为之立传,并置于《宗室诸刘列传》之首。刘焉、刘虞、刘繇、刘表诸人,东汉末皆以宗室出任地方州牧,拥兵自重,割据一方。刘焉、刘璋父子相继出任益州刺史,陈寿《三国志》为之立《刘二牧传》,置于《蜀书》之首,刘备《先主传》之前。郝经认为刘焉曾与马腾通谋袭长安,实为汉室之贼,岂得与兴复汉室的刘备同列?既然以刘备为《昭烈皇帝纪》,故入刘焉父子于《宗室诸刘列传》。刘虞东汉末为幽州刺史,曾平定乌丸叛乱,并拒绝袁绍等人立自己为帝的建议,最后被公孙瓒所杀。陈书未为刘虞立传,事迹附载于《魏书·公孙瓒传》之中。郝经认为刘虞事迹与魏无涉,不当置于《魏书》,故特为刘虞立传,收入《宗室诸刘列传》之中。刘繇东汉末拜扬州刺史,被袁术、孙策所攻,走保豫章而病卒。陈志将《刘繇传》收入《吴书》,视为吴国之僭伪。刘表东汉末为荆州刺史,拥兵自保,带甲十余万。刘备投奔,刘表厚待之而不能用,病卒后其子刘琮投降曹操。陈寿将《刘表传》收入《魏书》,并与董卓、袁绍和袁术合传,视之为曹魏的僭伪。郝经认为陈寿对刘繇、刘表的处置皆不合理,故将二人传一并收入《宗室诸刘列传》,而归于东汉。当然,宗室之中也有不宜入《宗室诸刘列传》者。如刘煜、刘放二人,虽身为东汉宗室,却辅佐曹操父子而为其臣,入魏后,刘煜封东亭侯,刘放封方城侯。陈寿《三国志》,二人传入《魏书》。[2]郝经《续后汉书》,也将《刘煜传》《刘放传》分别收入卷33和卷47的魏臣列传中。应该说,郝经对上述人物的处理,是符合历史实际的。[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