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寿《三国志》无书志一体,成为三国历史记载的缺憾。郝经《续后汉书》增设了《道术》《历象》《疆理》《职官》《礼乐》《刑法》《食货》《兵》八录,凡21子卷,意在补充《三国志》体裁的缺失,记录典章制度的因革损益。
一、八录的设置与特点
书志也是纪传体史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司马迁《史记》,在纪、传、世家、表诸体之外,设置《礼》《乐》《律》《历》《天官》《封禅》《河渠》《平准》八书,分类记载汉武帝以前的典章制度。[1]班固《汉书》,并《史记》八书为《律历》《礼乐》《食货》《郊祀》《天文》《沟洫》六志,又增补《刑法》《五行》《地理》《艺文》四志,共计十志,记述典章制度在西汉的发展演变。[2]书志一体,遂成为纪传体史书的传统体裁。范晔修《后汉书》,十志未成而被杀,南朝梁刘昭取司马彪《续汉书》八志补之,即将《汉书》十志裁去《刑法》《食货》《沟洫》《艺文》四志,而增补《百官》《舆服》二志,记述东汉的各类典制。[3]但是,陈寿《三国志》只有纪、传而无表、志,凡天文灾变等事皆具于纪传。其后的纪传体正史,或如《汉书》四种体裁并存,或仿陈志削去表或志不一,志书的类目亦有删补调整。
郝经《续后汉书》原名《三国志》,所以改志为录,设八录记述典制沿革。八录的设置原因有二:
其一,由《续后汉书》的改作宗旨和体裁决定。郝经认为,《史记》等前三史的帝纪,大抵模仿《春秋》《左传》等编年史,事详而辞略。凡天文灾变,郡国废兴,礼乐刑法,因革大端,四夷兴衰等事,先简略记录于帝纪,然后详载于有关的书志和列传,这就有重复记载之嫌。陈寿《三国志》无书志,上述各事或具于纪传,与前三史相比,固然避免了重复的弊病。但是,“以魏为正统帝纪,凡天变、外夷之事皆录于魏。《吴书》故有者,则录于吴。谓蜀不置史,灾异靡书,故二主传皆不录”。《续后汉书》改以蜀汉为正统,升刘备父子为帝纪,黜曹魏为列传,则天文历法等事,“移置于汉纪则失实,存之魏传则失体。故汉纪、魏、吴传皆不录,类之于八录,国别以见,不复重出其事”。[4]这样处理,既解决了史书体裁上的矛盾,又避免了重复,一举而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