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元代文献探研

第五节 《续后汉书》的注释与成就

字体:16+-

一、苟宗道与《续后汉书新注》

史书的注释,多是后人为前史而作,以便人们正确理解和通晓史文原意。如《史记》有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汉书》有唐颜师古注,《后汉书》纪传与志分别有唐李贤注、梁刘昭注,《三国志》有裴松之注。郝经《续后汉书》却与他史不同,它在问世伊始,就与苟宗道《续后汉书新注》互相伴随。事实上,《新注》的撰作,是在郝经指导下、与《续后汉书》的编纂同时进行的,以起到解释和补充《续后汉书》的目的。可以说,二者的作者虽然不同,《新注》却有着自注的性质,是《续后汉书》无可置疑的组成部分。

《新注》作者苟宗道与郝氏有数代之谊。宗道字正甫,号确斋,祖籍孟州河阳(河南孟县)。父苟士忠原为河阳大姓,金末任孟州义兵都统,保守青龙山。金哀宗天兴元年(1232),蒙古军南下,河南战乱,苟士忠携家北迁保州清苑县(河北保定),隐居不仕二十余年。时郝经父郝思温亦从河南避乱保州,与苟士忠同里闬,二人相得甚洽。[1]苟宗道初事郝经父静直先生,既而又受学于郝经,[2]沉郁力学,志行特达。元宪宗八年戊午(1258),宪宗以怀州、河阳为忽必烈汤沐邑,郝经作为忽必烈藩府成员,亦得赐第于怀州,赐田于河阳。其时苟氏已回归祖籍河阳,桑梓阡陌恰与郝经赐田相接。[3]次年,蒙古军分东西两道攻宋,忽必烈率东师攻荆鄂,奏任郝经为江淮荆湖南北等路宣抚副使,经遂辟苟宗道为宣抚司都事。

中统元年(1260),郝经出使南宋议和,“苟宗道以门生从行,为行府都事,治书状、都管二事”。[4]郝经羁縻于宋境凡十六年,“不与世接,反得究竟平生著述”。[5]宗道一面问学于郝经,一面协助经著述不辍。据《陵川文集》,至元元年(1264),宗道曾为郝经整理旧稿,编定其诗文杂著为《甲子集》。[6]至元九年,郝经改作三国史,宗道为之作《续后汉书新注》羽翼其书。[7]至元十年,郝经据《续后汉书》八录中的《历象录》作《玉衡真观》,宗道又为之作《音注》。[8]而郝经在至元二年著《春秋外传》,也是因为“甲子春(至元元年),宗道请传《春秋》之学,且志其说,而无书以为据,乃以故所记忆者为《春秋外传》”。[9]至元八年秋,郝经《寿正甫书状》诗云:“一纪乃能同患难,数杯聊复慰生平。”“新书总付徐无党,半臂谁添宋子京。”并注明:“时余改修《三国志》,正甫为余集注,故有徐无党、宋子京之句。”[10]“一纪”句,指苟宗道随郝经出使南宋,十二年“缱绻淹抑,日夕相从”,患难之谊非同寻常。“新书”句,则将宗道比作协助欧阳修改作《新唐书》的宋祁,以及曾从欧阳修受业并为其《新五代史》作注的徐无党,足见郝经对苟宗道依重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