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元代文献探研

第四章 元代策问的发展与特点

字体:16+-

策问又称策题,是策试的考试题目;对策,则是策试的答卷。元代的策问和对策,依据考试的不同类别,分别属于科举文献与学校文献。

策试在古代中国源远流长。汉文帝以政事书于简策,考问各郡国推举的贤良文学直言极谏之士,要求其逐条对答作为施政参考,并借以简拔官员,此为策试之滥觞。[1]自汉武帝接受公孙弘建议,为太常博士设弟子员习学《五经》,策试又成为太学考察博士弟子通晓经学、选拔任用的考试方式。[2]因而,政事与经义,是汉代策试的主要内容。颜师古《汉书注》即云:“对策者,显问以政事经义,令各对之,而观其文辞定高下也。”[3]然汉代儒学定于一尊,以经义决政事,策问往往以政事与经义相贯通,对后世影响极大。

魏晋隋唐,释教玄风竞相煽炽,儒学式微,明经一科遂不为士人所重,而词章转盛。宋朝理学兴起,《五经》《四书》乃重拾权威,为学校、科举之首务,政事、时务之指南。元代以蒙古族入主中原,科举一业,风雨飘摇。所行策问,则时务、经史判然两途,其旨固在保证统治民族特权,而终不厌汉族士人之心。明清策问重新合二为一,回复传统,适见积势所趋,殆非人力所可违。

[1] 班固:《汉书》卷4《文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62,第1册,第127页;卷49《晁错传》,第8册,第2290~2299页。

[2] 范晔:《后汉书》卷44《徐防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第6册,第1500~1501页。

[3] 见班固:《汉书》卷78《萧望之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第10册,第327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