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初迟迟未开科举,策试仅存在于各级学校考试中。延祐以后,策试成为科举中重要的考试项目,继而影响各级学校,由此促成策问的大量涌现。
现今存世的元代策问,据笔者汇集整理,大约207篇,基本出自元人别集及元代总集《国朝文类》,也见于《元统元年进士题名录》及《全元文》辑录之地方志。[1]根据策试的性质,元代策问可以大致分为科举策问与学校策问两部分。明确标识的元代科举策问共46道,包括殿廷御试15道,省部会试8道,各行省乡试23道;再加上高丽国科举策问7道,凡53道,约占全部策问的26%。明确标识的学校策问122道,其中国子学策问就有116道,在元代策问中数量最多;另有宪试、乡校堂试等地方学校策问6道,共占全部策问的59%。此外,还有典吏策问、家塾策问、未标明考试类别的其他策问32道。其实,即便没有说明考试情况的策问,也大多是学校策问,这可据作者的经历身份知晓。如刘敏中,至元、大德间曾任国子司业、国子祭酒,他的3道策问,当是国子学策试的问题。而刘壎,至元三十一年(1294)为建昌路学正,至大二年(1309)任延平路学教授;陆文圭,至元末任教吴县学,泰定、天历间就馆容山;同恕,延祐间为奉元路鲁斋书院山长;刘岳申,亦曾任永丰县儒学教谕。他们文集中的19道策问,应该都是地方学校策问。由上可知,传世元代策问,绝大多数属于科举文献或学校文献。[2]
当然,传世策问,毕竟只是元代策问的一小部分。元朝科举,自延祐至元统共七科,其后停罢六年,至正元年(1341)重开科举,到二十六年又九科,凡十六科。根据元制,每届科举有乡试、会试、廷试三级策试各一场,而且乡试又分为十一行省、二宣慰司、四个直隶省部路分凡十七处举行。每场策试,又需拟定蒙古色目策问、汉人南人策问各两道以备选用。仅就科举策问而言,元朝就有廷试策问与会试策问各64道,乡试策问近1100道。[3]而存世的元朝科举策问不过46道,尚不足4%。至于国子学与地方学校、书院的策问,就更无从估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