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乐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制度,任何封建皇朝,都不能不重视和讲求礼乐。对于蒙古贵族建立的元朝而言,它还具有是否承认和传承中原传统文化的意义。元代的礼乐制度,基本创立于世祖时期,成宗、仁宗、文宗等朝,又各有推进。元顺帝即位,中书右丞相伯颜秉政,专权自恣,一反仁宗、文宗以来有意文治、推行汉法的政策,排斥儒士,废止科举,省、院、台、部、宣慰司、廉访司等长官概用蒙古、色目人,禁止汉人、南人等执持兵器、习学蒙古文字,甚至请求顺帝尽“杀张、王、刘、李、赵五姓汉人”。[1]这些倒行逆施,代表了部分落后、保守的蒙古、色目贵族的意愿,民族矛盾更加激化,也加速了社会动**。至元六年(1340)二月,顺帝在御史大夫脱脱的协助下罢逐伯颜。至正元年(1341),命脱脱为中书右丞相,掌军国重事。于是,“悉更伯颜旧政,复科举取士法,复行太庙四时祭”,“开马禁,减盐额,蠲负逋,又开经筵,遴选儒臣以劝讲”,采取一系列变革措施,史称脱脱更化。[2]
在元后期的金华学者中,吴师道原以经学见长。[3]他在科举中以何经中选进士,文献阙载,目前尚不清楚。然据友人张枢《吴君墓表》,师道有经学著述多种,《易》《书》《诗》皆有《杂说》,《春秋》有《胡氏传附辨》。[4]礼学虽未有著作,却有《仪礼经注点校记异》,即以南宋吕祖谦与元许谦两家的《仪礼》经注点本相对勘,摘取二者点句的差异疏列,并加按语说明缘由;[5]文集中亦有关于礼的文章多篇。[6]足证其兼通诸经,对礼学亦有相当的研究。师道掌教国子,正值顺帝倡兴儒学、恢复科举、推行礼制之时,因此,他的策试考题,自然要与至正初年朝廷的改元更化相因应,而礼乐制度,尤为其中的重要内容。四十首策问中,涉及礼乐者就有十四首,既探讨古代礼制,更规范当世礼乐,直接反映了至正初年的礼制更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