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考察作者文集的多种情况,选取其最具代表性的文集作为《全元文》的收录对象,这是在元代文集作者确定之后的第二步工作。元朝距今已有六七百年,在漫长的流传过程中,很多作者的文集经过反复编订,从而留下多种文集传世。尤其是那些影响重大的历史人物,如许衡、刘因、吴澄等儒学大师,赵孟頫、虞集、黄溍、杨维桢等文章钜公,传世文集都有多种。这些文集不仅编订时间有先后,编卷形式有不同,而且收录的范围和内容也往往各有差异。还有一些作者的文集在流传中已有部分或全部散佚,经过后人的辑录、整理或重新编次,文集情况亦颇混乱。在纷繁复杂的多种文集中,选取作者的哪一部文集作为《全元文》的收录底本,是一个必须非常慎重的问题。
一、择取全本文集
根据力求其全的编纂原则,《全元文》首先选取那些刊载文章最多最全的文集进行收录,以保证将作者的传世文章尽可能完整地收入《全元文》。比如元前期名臣刘敏中(1243~1318),字端甫,号中庵,济南章丘(山东章丘)人。至元中,任监察御史,曾弹劾权臣桑哥。成宗、武宗朝,多次上书言事,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元史·刘敏中传》载其著有《中庵集》25卷。清乾隆中修《四库全书》,未能征集到其书,四库馆臣根据《文渊阁书目》、梁维枢《内阁书目》、叶盛《箓竹堂书目》、黄虞稷《千顷堂书目》的著录情况,认为刘敏中集已经散佚,遂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其诗文,以类编次为《中庵集》20卷,其中文章仅142篇。[1]其实,刘敏中文集并未佚失,国家图书馆今存元元统二年刊本《中庵先生刘文简公文集》25卷的缩微胶卷,国家与上海图书馆还藏有清抄本各一部。因此,《全元文》选取元刊本《刘文简公文集》作为底本,收录刘敏中文章219篇,补以集外文15篇,而未采用四库馆臣辑录的20卷本《中庵集》,保证了刘敏中文集的完整收录。[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