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东海海面上,有一座“山当曲处皆藏寺,路欲穷时又遇僧”的“海天佛国”,那就是“万顷风云浮碧玉,孤插苍溟小白华”的普陀山。普陀山是浙江舟山群岛中的一个小岛,距舟山本岛约2海里。其南北长约6公里,东西宽约3公里,南北狭长,面积约12多平方公里,最高峰佛顶山,海拔约300米。普陀山与四川峨眉山、山西五台山、安徽九华山为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供奉观音菩萨,香火极旺。
普陀山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考证,4 000多年前岛上就有人居住。春秋战国时,越王勾践将普陀山及附近岛屿定名为“甬东”。自秦朝起,就有方士来这里炼丹。至唐代,佛教盛行,唐宣宗大中年间(公元847年—公元859年),天竺(印度)僧人首次来普陀山岩洞中诵经传道,“普陀洛迦”之名由此而来,意为“美丽的小白花”。唐懿宗咸通四年(公元863年),日本僧人慧锷从五台山迎奉观世音像一座,由明州(宁波)乘船回国,途经普陀山莲花洋时,大风骤起,白浪滔天,船只无法向前。慧锷认为这是观世音菩萨不愿东去异乡之故,就在普陀山潮音洞附近登岸。当地有个姓张的渔民知道后,立即把佛像请入家中,并与慧锷一起把房子改为庵堂,取名为“不肯去观音院”。从此,普陀山开始供奉观音菩萨,名扬四海。南宋嘉定七年(公元1214年),宁宗御赐普陀山宝陀寺“圆通宝殿”匾额,指定只供观音菩萨,自此普陀山成为观音菩萨道场,香火兴旺。明清之交,荷兰殖民者一度侵占普陀山,致使胜迹颓败。清代重建了三寺、八十八庵、一百二十八茅篷(即小型寺庙),遂成“海天佛国”。旧传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是观世音的诞辰,六月十九是观世音的得道日,九月十九是观世音的涅槃日,每到这些日子,各地的善男信女,包括东南亚的佛教徒,渡海来普陀山进香的人络绎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