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鄂西的武当山(如图5-6)风景奇幽,古时叫“太上山”、“太和山”,明代以后称为“太岳”。它北通秦岭,南接巴山,绵亘起伏,纵横4百多公里,自古以来就是“天下名山”。明代徐霞客游览武当山后,赞美它是“气吞秦华银河近,势压岷峨玉垒高”。武当山自然名胜分72峰、36岩、24涧、11洞、3潭、9泉、10池、9井、10石、9台。72峰拔地参天,最为壮观。天柱峰“一柱擎天”,直插云天,而其他各峰略有倾斜,像是俯首朝拜天柱峰,形成了“72峰朝大顶”的绝景。
然而,武当山的出名更与其为道教名山相关。据《大岳太和山志》记载,早在1 300年前的唐代贞观年间,武当山就开始兴建五龙祠,宣扬道教。他们敬奉“玄天真武上帝”,称为“武当派”。据说,武当山就是由“非真武不足以当之”而得名。唐之后,历代皇帝纷纷加封武当,宋代皇帝敕封“真武之灵,藏著隐方之位”;元代皇帝封武当为“武当福地”;明永乐皇帝加封为“大岳太和山”,意为五岳之冠;明嘉靖皇帝封武当为“治世玄岳”,把武当山当作治世仙山了。与此同时,武当道教建筑逐渐增多,明代时,武当有净乐宫、玉虚宫、遇真宫、紫霄宫、太和宫、复真观、元和观等33个规模宏大的建筑群,还建了39座桥梁、12座亭台,用山石砌成了神道,使整个武当山成为一座“真武道场”。这些宏伟的宫、观、楼、台与壮丽的自然风光和谐交融,使得武当山更有仙乡风姿。其中又以紫霄宫、南岩与金殿最有代表性。
背倚展旗峰,面对照壁峰的紫霄宫是武当山的主要宫殿,殿宇楼阁共计860间,规模宏伟,气派非凡。展旗峰石色灰赤,山势起伏,如一面卷动的巨旗,因而得名。紫霄宫沿着山势展开,楼阁飞檐,雕梁画栋,大殿顶脊上排列着各种铜质、铁质的龙、凤、狮、麒麟等神兽仙禽,金碧辉煌。大殿前的碑亭内,有两座巨大的石龟碑刻,碑上镌刻明代永乐皇帝为保护武当山道教活动而亲笔所写“圣旨”。碑高10米,石龟长4米,宽2米,高3米,每块重达百吨,是用完整的巨石雕刻而成。石龟形象生动,头与脚表现出负重的力量感。大殿之内有一棵横架着的干杉树,长10米,直径30多厘米,传说是500多年前兴建紫霄宫时剩下的。人们在这一端轻轻叩击,在那一端可听到声响;在这一端讲话,把耳朵贴在那一端上就能听清。因为这棵干杉能传声通话,所以取名“紫霄听杉”,成为武当一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