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研究的发展,幸福感受到了越来越多领域学者的关注,己经从心理学延伸至社会学、组织行为学等更多的研究领域。人具有社会性,个体的心理和行为与周围的环境密切相关。现如今,工作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生活中的重心,工作的环境成为个体社会环境中的主要部分。在大部分人的一生中,有将近三分之一的时间被工作占据。因此,生活幸福与否,和职业幸福感休戚相关。无疑,职业幸福感的获得对于从事这项职业的人来说是有巨大的吸引力的。一个人一旦从职业中体验到了愉悦,实现了自我,充实了人生,感受到了自由的需要,他与职业之间就建立起一种活泼而丰富的联系,他就会感受到生活的美满和充实。人们通过工作,发挥自己的能力,体现自己的价值并得到提升,获得他人的尊重,增加人生的意义,职业已经不仅仅是人们赖以生存的职业,更是个体体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因此,只有个体在组织中感受到幸福,才能使他们在生活中也感受到幸福。由此,职业幸福感(occupational well-being)的概念逐渐受到关注。
对职业幸福感的研究,乔纳森·雷蒙德(Jonathan Raymond)等人(1990)首先提出“职业健康心理”这一概念。奎克(Quick)指出,有关职业健康的研究从很早就已经开始,研究电车司机的伤病和事故(Munsterberg, 1913)、工作压力、职业枯竭和工作满意度方面的研究文献也已很多。拉夫指出,职业幸福感与职业健康的概念是不同的(Ryff, 1995)。当一个人没有焦虑、抑郁及其他心理症状时,可认为是职业健康的;但是拉夫指出职业幸福感应当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它不单单是指没有心理疾病,它强调一种积极的状态。迈尔斯和迪纳指出,美国心理学杂志发表的消极心理学(焦虑、压力、抑郁)的文章是积极心理学(快乐、幸福)文章的七倍(Myers & Diener, 1995)。塞利格曼(Seligman)和奇克森米海(Csikszentmihalyi)指出,多数研究都关注心理健康模型,有限的职业幸福感研究将很难促进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另外,阿德金斯(Adkins)强调为测量描述职业幸福感,开发有信度、效度的测量工具是非常重要的。因而,职业幸福感研究的兴起已成为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