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者们对职业兴趣的结构及理论展开丰富的探讨,职业兴趣的结构经历了从无序到有序,从平面向立体发展的历程。对于职业兴趣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的西方,当时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对兴趣和能力的研究标志着兴趣测验的开始。随后,斯特朗(Strong)在1927年编制了第一个正式的职业兴趣量表,这是最早的职业兴趣测验。他当时编制职业兴趣量表的方法是先设计有关学校课程的问卷,再针对社会上存在的职业,进行问卷分析研究,从而形成职业兴趣量表,但当时仅适用于男性。后来,库德(Kuder)在1939年编制了职业兴趣量表,以大学生为被试,首先询问他们的兴趣爱好以及喜欢的职业,然后根据所得到的结果把职业分为10个兴趣领域,同时确定相应的10个同质性量表,得到10个同质量表的计分结果后,通过得分高低决定兴趣类型,其效度和信度都已得到认证,最后把职业兴趣分为10类,即计算类、科学类、游说类、艺术类、写作类、音乐类、机械类、户外活动类、社会服务类和文秘类。此后,又有不同学者提出不同的理论模型。早期的一些结构虽存在争议,但多在不同程度上得到认可。不过,在所有的职业兴趣结构中,最被认可的还是霍兰德的六种类型(RIASEC)结构。对此,国内一些学者对一些主要的理论模型进行过综述(刘长江,郝芳,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