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职业心理学的早期发展
中西方在古代就开始了职业心理学的早期研究(吕建国,孟慧, 2000)。在中国古代,孔老夫子就提出了“上智”“下愚”的基本分类,并将这两种基本个性类型与当时的社会阶层匹配;他还提出了“狂”“狷”“中行”的个性类型三分法,并用这三个类型分析了他的七十二位弟子的个性,进一步对他们的职业、人生发展进行了预测与匹配。
中国古代社会一直把职业分为官、士农工商两个层次、五个类型,并与一定的德才标准匹配,制定了“士”与“官”的选拔标准。
孔子曾经说过,唯上知与下愚不移,意思是最聪明的人不需要改变,因为他认为自己已经是聪明的人了;最愚笨的人也不需要改变,因为他认为自己愚笨,改变不了。
孔子曾经说过,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孔子把人的性格分成三类:狂者、狷者和中行。这里的狂者,相当于现代心理学所说的性格外倾型的人,狷者相当于内倾型的人,中行则相当于中间型性格的人。他还针对这三种类型,有区别地进行教育。
柏拉图提出“理智型”“意志型”“情绪型”的个性三分法,并将三种性格类型与社会地位及社会职业进行了匹配。他认为,“理智型”的人适合做统治者和哲学家,高居于民众之上;“意志型”的人适合做战士和公职人员,为国家服务;“情绪型”的人则只可做平民,接受统治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