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9年,德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完整的心理学实验室,宣告心理学正式从哲学的母体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心理学研究涉及知觉、认知、情绪、人格、行为、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等众多领域,也与日常生活的许多领域,如家庭、教育、健康等发生关联。心理学一方面尝试用大脑运作来解释个人基本的行为与心理机能,同时也尝试解释个人心理机能在社会行为与社会动力中的角色;另一方面它与神经科学、医学、生物学等有关,因为这些科学所探讨的生理作用会影响个人的心理。职业心理现象也得以正式成为科学研究对象,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美国发展起来。
国外现代职业心理学的发展线索可以归纳为一个源头、两条支流。一个源头,指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学科都要涉及与职业心理学有关的理论研究,生理心理学中的反射理论、普通心理学中的个性理论及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化理论、态度理论及群体理论、发展心理学中的终生发展理论等,为职业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理论背景。两条支流,指帕森斯所开创的从个体出发的职业心理学发展路线,以及孟斯特伯格(Munsterberg)所开创的从职业组织出发的职业心理学发展路线(汪罗, 2015)。
1908年,弗兰克·帕森斯通过职业咨询等一系列实践活动,首次提出了“职业指导”这一概念。帕森斯首先形成了系统的职业指导思想,指导人们进行职业选择,使人们认识到职业指导的重要性,按照职业规律和个体特点选择职业、规划人生,被认为是职业指导之父。1909年,帕森斯等人出版了职业指导专著《选择一份职业》,提出了帮助人们正确选择职业的三因素理论,确立了职业指导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标志着职业指导理论的创立。这些早期的职业指导活动,为职业指导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的职业选择三因素理论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①对本人自身的能力、兴趣、志向、智能和自身局限有清楚的认识,理解自身特点形成的原因;②对成功的要求、条件,不同行业工作的优劣势、机会和前景有详细的了解;③对前两个原则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的分析,做到人职匹配(袁焕伟,张元,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