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认同理论是由塔吉费尔(Tajfel)和特纳(Turner)等人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社会心理学观点,是欧洲心理学的重要理论成果,在世界范围内有着深远的影响。社会认同理论的研究起源于对种族中心主义(ethnocentrism)的不同阐释。种族中心主义是指内群体偏好(in-group favoritism)和外群体偏见(out-group derogation),传统对种族中心主义的解释主要依据现实冲突理论。现实冲突理论认为,群体间的态度和行为反映了一个群体和其他群体之间的客观利益:如果两个群体的利益不一致且有竞争关系,群体间就倾向于有歧视的态度和相互的敌意。现实冲突理论虽然解释了群体间的竞争性关系,但不能很好地解释竞争是否是群体冲突产生的必要条件和群体内关系的解释。对此,塔吉费尔和他的同事提出“最简群体范式”(minimal group paradigm),更好地解释了内群体偏好和外群体歧视等群内、群际现象。基于最简群体研究范式,塔吉费尔系统提出了社会认同理论。
社会认同理论假定了三个基本前提。第一,个体具有自我增强和自尊的需要,他们会为树立一种积极的自我概念而努力。第二,自我概念和自尊在某种程度上由社会认同所决定,个体会根据社会分类或自身所拥有的群体成员身份来建构自我概念。第三,社会认同根据群体背景而被积极或消极评估,内群体提供的积极性或消极性影响着个体社会认同的积极性或消极性。在这些假设前提下,塔吉费尔等人完成了对社会认同理论的建构,其基本要义是个体通过社会分类,对自己的群体产生认同,并产生内群体偏好和外群体偏见。个体通过实现或维持积极的社会认同来提高自尊,积极的自尊来源于内群体与相关的外群体的有利比较。当社会认同受到威胁时,个体会采用各种策略来提高自尊。个体过分热衷于自己的群体,认为自己的群体比其他群体好,并在寻求积极的社会认同和自尊中体会团体间差异,这就容易引起群体间偏见和群体间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