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业心理与测评

第九章 职业压力

字体:16+-

第一节 职业压力概述

一、压 力

压力一词,源于拉丁文的“stringere”,原意是扩张、延伸、抽取等。早在14世纪,压力一词被用来表示苦难、窘迫、逆境或痛苦。19世纪初开始,生理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医生借用这个词来描述动物和人类在紧张状态下的生理、心理和行为反应。不同学科、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有研究者对此做了梳理(余菊芬, 2006)。

(一)社会学意义上的压力

在社会学中,压力最初被看成人与环境的冲突或失衡,并以疏离、异化(alienation)概念表述。凯南格(Kanungo)认为,疏离是一种失范状态,即控制行为和价值的社会规范被个体打破而导致的一种无规范或封闭意识的蔓延。塞姆娜(Semena)认为无力感、无意义感、失范、封闭和自我疏离是疏离概念的五种变式,都属于压力的一般范畴。更多现代社会学家倾向于使用“紧张、驱力”来表征与身体不安状态类似的社会失衡或失范,认为暴动、恐慌以及日益增加的自杀事件、犯罪和心理疾病是社会性压力(紧张)的结果,这些通常是群体现象而非个体心理现象。

(二)生理学意义上的压力

19世纪医学就存在压力和紧张这类概念,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坎农(Cannon)和塞利(Selye)等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压力的生理病理反应进行了开创性研究,坎农提出压力是外界作用下体内平衡的破坏。塞利则认为压力是对任何形式的伤害性刺激所产生的生理反应,即“一般性适应综合征”,包括警戒反应期、抗拒期和衰竭期三个阶段。

(三)心理学意义上的压力

心理压力是人与被评价为无法承受的、超越应对资源并伤害其健康的环境之间的特殊关系。陈旭(2004)认为压力一般是指人在某方面负荷过度的一种情况。

有学者认为,压力是一种适应性质的反应,是外界之事件、情况及动作对于个人产生特殊的生理或心理上的要求而造成的结果,且此种反应是以个体心理历程和个体特质为中介变项(Ivancevich & Matteson, 1980)。按照倒U型理论,每个人都会有个表现好的压力水平。施正文等人认为,压力会影响个人表现,随着身体压力的时间延长,优压可能转变为劣压,从而导致身体疲倦、体力透支、生气、崩溃等,使个体表现越来越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