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来,1976年10月是一个划时代的岁月。从那时起,一个新的时代已悄悄在中国大地上诞生。迄今为止,我们对时代的嬗变的认识还远非充分。土地还是这块土地,人还是这些人,但时代已进入另一个轨道,一个为中国大多数人所乐于接受的轨道。“改革”一词庄严地登上了历史舞台。我们面对的景观(物的层次)改变了,我们的理论和制度(心与物的结合层次)也发展了,我们的心态结构(心的层次)也正在变化,一句话,从物质、精神到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都在发生变化,整个的文化场都在更新。
我们所处的新时代是从改正错误起步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前夕,毛泽东的思想本来是很清醒的。他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说:“严重的经济建设任务摆在我们面前。我们熟习的东西有些快要闲起来了,我们不熟习的东西正在强迫我们去做。”“我们必须学会自己不懂的东西。”然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近20年的时间里,实际的生活往往偏离上述的正确思路。我们常常迷失自己固有的目标。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指导下,我们主要不是把建设作为自己的事业。这样,新时代面临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寻找回失落了的“思路”,使国家的功能转向自身。“实现工作重点的转移”,使国家转入搞建设的轨道,使工农兵学商各安其业,就是“转向自身”的实现。所以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由外而内的回归自身的时代,自主性是它的首要特征。
时代的自主性要求我们时代的文学理论也应该有自主性的品格。然而,迄今为止,文学理论仍甘心当人家的附庸,失去自身应有的特征。本来,文学理论应该是文学的理论。可实际上,我们的文学理论长期以来是哲学的理论,政治学的理论,近来又变成了系统论的理论,模糊数学的理论……名为“拓展”,实则失去自己应有的个性和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