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稿(第3版)

第二十一章 台港文学的发展与创作

字体:16+-

第一节 台湾文坛现代主义文学之后的多元化

20世纪80年代是台湾社会发生深刻结构性变革的时期。从政治上看,世界局势发生了急剧变化,东西方“冷战”格局趋于瓦解,“和平”和“发展”成为不可遏制的世界潮流,台湾也不再是“冷战”棋盘上的一个卒子;从经济上看,资本主义都市社会的基本成型,使整个台湾几乎成为“都市岛”,相应的是大众消费潮流的汹涌和都市文化意识的高涨,更由于资讯事业的高度发展,使台湾处于由工业文明向后工业文明过渡的阶段。这一切都使台湾文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方面,乡土文学仍在继续发展;另一方面,乡土文学论争后崛起的所谓“新生代”作家开始成为80年代台湾文坛最具活力的创作阵容。他们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思维构成这一时期台湾文学的主潮流变,不拘一格地拓展着文学表现空间。如小说家张大春从魔幻科幻、后设小说到所谓“新闻立即小说”的实验,散文家林清玄由个人经历见识的感性散文、社会采访的报道文学、读书阅报的文化反省,到后来的菩提、宝偈系列的佛经新诠,都有传统文学所无法涵纳的崭新内容或形式。

80年代以来作家描写的不再是过去穷苦人家单纯的想要赚点钱改善生活的欲望,而是在已近富裕基础上产生的更深邃、更复杂的所谓“现代都市梦”,透露都市富裕社会中环境污染、交通混乱、住房拥挤、人口膨胀、色情泛滥、青少年堕落、外遇和离婚频现等随处可见的弊端,描写充满倾轧、争斗、投机的工商经营活动和机械平庸、支离破碎的上班族生活,刻画因社会重压和人际关系疏离而陷入孤独寂寞、焦虑不安的都市人病态心理特征的作品大量涌现。与此相应,许多新生代的作品也一改乡土文学与都市格格不入的纯粹批判姿态,表现出对都市的“有憎恨也有歌颂,有排拒也有拥抱”的多元情感态度,而这种情感价值的两面性,实源于都市生活本身的两面性。具体而言,有的呈现对工业文明状态下都市作为多系统的有机整体的观照,有的则对日益逼近和不断涌现的后工业文明现象加以审视;有的向内挖掘现代都市人的心理变态,有的却思索着人类文明的历史、现状和前景;有的通过对现代女性处境和心态的透视张扬都市文化意识,有的则致力于解构固有“中心”和“霸权”的边缘反抗。正如李昂所称:“这群小说家,开始有一种属于80年代台湾的特色,那或许是由矛盾、冲突、对比、慌乱、纷杂形成的一种新的美学与新意义。”[1]它们构成了本时期台湾文学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