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时期的台港诗坛,汇聚了新诗发展的各种艺术因素和创作经验,形成了百花齐放的格局。
陈义芝(1953— )以现实乡土和古典传统相融合的诗歌创作,成为80年代台湾诗坛追求、维系传统和乡土根性的代表性诗人之一。他“心契中国人的人情、秩序、美”,由10首“返乡诗”构成的《川行即事》对此就有相当鲜明的展示。他见山峦如听“生在山川长在山川/化成泥依旧山川”的乡亲呼唤,见河流如“牵引我**的血管”,见村庄更觉“不知名却感熟悉/如我儿时远足行经的台湾乡下/隔世重逢/始信江山如画/时间的烟幕/起起落落不能改变它/云开是中国云合还是”,表达对“乡土中国”的深厚情感。杨泽(1954— )的诗擅长将现代思绪融入传统情怀。主要表现对母体文化的浓郁乡愁。他常将过去和现在加以并置对照。《从基隆到花莲的航行途中》中他高歌:“相对于我们的船,玛丽安,我们离开陆地的首次航行,我们的岛是一块古老的大陆;而相对于岛上方,我们最古老的大陆——我们最亲爱的母亲,玛丽安,我们的岛同样是一艘正在航行的新船,在她东南的海上”,诗人希望台湾继续开拓它的前程,又不脱离中国的根基。在艺术上,那种向某一虚拟恋人直诉衷肠的倾诉体又使他的诗带有较多的西方现代派诗歌的余韵。苏绍连(1949— )的诗以传统感性与现代知性见长。内容大多描写现代人的生存境遇,并进而探究生命存在的意义。如最为诗坛推崇的《兽》暗示了当代人性堕落、兽性膨胀的悲哀情状,“为现代人绘出一颗受伤的灵魂”[3]。诗集《童话游行》紧扣时代脉动,依时序颇为完备地涵括了台湾40多年来的历史进程和社会状况。不过,其诗的内容虽接近现实,但艺术上仍借鉴了现代派的隐喻、象征、意象乃至超时空虚拟等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