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稿(第3版)

第五节 台港散文

字体:16+-

80年代的台港文学界,掀起了一股“散文热”,呈现出一派百花争艳的繁荣景象。

龙应台(1952— ),笔名胡美丽,1982年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后返台,曾长期在大学任教。在这一时期的散文家中,龙应台可算是一个异数。她以求真的态度,借助杂文的形式,毫不留情地抨击那些不合理、不正常的现象,在环境污染、世情冷漠、文明沦丧的世界烧起了一把“野火”。《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叙写现实社会中人们面对种种丑恶、黑暗现象时一味忍耐、退让,放弃了“生气的权利”,结果由“沉默的大多数”成为沉默的牺牲者、受害者。作者愤怒地写道:“在台湾,最容易生存的不是蟑螂,而是‘坏人’,因为中国人怕事、自私,只要不杀到他**去,他宁可闭着眼假寐。”《生了梅毒的母亲》揭露台湾的环境污染问题。作者把肮脏、丑陋、道德败坏的台湾比作“生了梅毒的母亲”,“我既不愿遗弃她,就必须正视她的病毒,站起来洗清她发烂发臭的皮肤”。《天罗地网》抨击充满教条的生活环境。台湾当局利用一切机会宣传道德、灌输思想,山、水、树都成为教化的工具。于是人们生活在“一个没有逗点没有留白没有空间没有思想自由紧得透不过气来密得挣脱不掉使眼睛耳朵头脑疲惫不堪天罗地网的环境”里。龙应台采取的这一反对权威、批判现状的立场,鲜明地凸现出知识分子的社会良知和公民的责任感。这种不受制于强权,不屈从于私欲,真实和纯粹的“在野”之声,对于那些在自我吹嘘、自我慰藉的“酱缸”里泡了几十年的台湾民众,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林清玄(1953— )也是这一时期散文家中的佼佼者。其“菩提”系列散文每每通过自己的生命体验来阐释佛理,提倡充分地享受人生,主张“以喜悦的心求悟”,“以欢喜净土的心走向极乐世界”,具有强烈的入世精神。在主体价值失落、精神家园荒芜的现代社会中,林清玄的佛教散文主张回归自然,心系菩提,以东方的诗性文化**涤心灵的尘埃,对于身处物化潮流中心灵疲惫、精神压抑的人们来说,仿佛是一剂清凉的精神解毒剂。《鸳鸯香炉》以鸳鸯香炉为象征,赞美了相互依赖、相惜相守的夫妻爱情。《黄昏菩提》记录了黄昏漫步在喧闹的台北街头的随想。在本来可以非常美丽的黄昏,充斥着惊疑、焦虑、匆忙的人群和一幅幅急促、混乱、使人喘不过气来的画面,而这一切正是因为人们缺乏诚恳有情的沟通和有良知的关心,但“我们如果能回到自我心灵的真正明净,就能拂拭蒙尘的外表,接近更美丽单纯的内面……我们的明净可以洗清互相的冷漠和污染”,因此作者在闹市街头将眼光落在安全岛中青翠、宁静的枫香树上。枫香树使他看到了都市的美,这种美使人警醒,使人追求明净的智慧,走出或冷漠或混乱或无知的津渡,鲜明地表现了在烦乱纷扰中淡泊心志,用明净**涤满身红尘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