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前所述,本时期的中篇小说创作是很薄弱的,较有影响的只有孙犁的《铁木前传》、杜鹏程的《在和平的日子里》、柳青的《狠透铁》、刘澍德的《归家》、康濯的《水滴石穿》、方纪的《来访者》等有限的几篇。孙犁的《铁木前传》无疑代表这一时期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我们将在本章的第四节介绍。这里选择《归家》《水滴石穿》《来访者》作些评析。
刘澍德(1906—1970),吉林永吉人。主要作品有小说《桥》《归家》等。《归家》问世于1962年,是作者计划写的长篇小说的上部,后也被作为中篇小说看待。主人公李菊英从省城农业专科学校毕业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龙竹村,准备用所学的知识服务于家乡农业生产。生产队长朱彦恰是她少年时青梅竹马的恋人,后因双方家长在农业合作化道路上的不同选择而使婚事告吹。现在菊英回来了,许多矛盾纠葛便不可避免地展开了。从创作初衷而言,感情纠葛显然不是要表现的主题,只是一条带动情节的主线,但作品在具体的叙事过程中却成了“不是爱情故事‘融合’于阶级斗争,而是阶级斗争‘融合’为爱情故事”[3]。虽然作品设置了一些反映“大跃进”时期农村激烈的两条路线斗争的事件,但并未排斥对主人公情感纠葛的表现。这也正是《归家》与同时期反映农业合作化题材小说的不同之处。尽管对主人公情感世界的表现也没能摆脱“放弃私人情感选择革命事业”这一当时流行的叙事模式,但个人情感尚还有自身的空间,尤其是菊英的内心世界的刻画,比较细腻、真实,如她醉酒后对朱彦失态的发泄和倾诉、她的日记,以及她参加完女伴的婚礼回到住处时产生的幻觉、梦境等细节,真实地表现了一个知识女性丰富、复杂、曲折的情爱心理。在表现人物强烈的情感冲动时甚至涉及双方身体的接触。小说大胆生动的爱情描写事实上和它写作的年代相对宽松的文艺政策有关。这篇小说在当时被当成爱情小说,在受到读者喜爱的同时也受到了“流露低级趣味”“格调庸俗”“恋爱至上主义”等批评,一度引起热烈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