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稿(第3版)

第三节 《红旗谱》与《风云初记》

字体:16+-

同期的“革命历史题材”长篇小说中,影响较大的还有两部以农村革命为题材的作品,一是梁斌的《红旗谱》,一是孙犁的《风云初记》。

梁斌(1914—1996),原名梁维周,河北蠡县人。1930年入保定第二师范学校,1933年至北平,开始从事文学创作,长期在宣传、文化部门工作,曾任河北省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河北分会主席等。《红旗谱》出版于1957年,其后又出版了《播火记》《烽烟图》,合称“三部曲”,受到好评的是第一部。小说故事发生在“民主革命时期”,地点在冀中平原一个名叫锁井镇的地方,主体线索是朱老巩、朱老忠及严志和两家农民与冯兰池一家地主两代之间的斗争,不过,小说没有孤立地描写这场阶级斗争,而是将它与当时波澜壮阔的城市革命斗争结合起来。小说在当时受到好评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塑造了朱老忠这个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农民英雄形象。

小说在艺术表现上的民族风格与地方色彩,也在当时为这部作品赢得了很高的评价。小说对地方风俗风景画的描写凸显了作品的民族风格,例如对赶庙会、过除夕等的描写,富于浓郁的乡土气息。小说在叙事上遵循了古典小说常用的一些手法,如注重故事情节的曲折性,重视安排紧凑的矛盾冲突,充分利用语言与动作来刻画人物的性格;在语言运用上以北方方言为主,注意口语的提炼与运用,朴素、简洁有力、贴近生活,比较适合一般大众的阅读口味。不过,小说的民族风格表现得最为突出的地方,还是对朱老忠这一形象的塑造。朱老忠显然是一个极富传奇色彩的侠义英雄,他身上的诸多性格特点,如爱打抱不平,为朋友不惜两肋插刀,疾恶如仇,重义轻利,一诺千金等,都令人想起《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与其说是朱老忠的革命精神与革命事迹吸引了读者,倒不如说是他身上的这些传奇品质更吸引读者。他之所以受到欢迎,正是由于这一形象的文化象征暗中契合了相当部分读者,尤其是大众读者的传统阅读视野。在朱老忠这一形象身上有着深刻的文化积淀,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以将他视为中国民间有着深远历史的“造反”传统在当代的延续。他以能为当时政治意识形态接受的形象出场,而接通的恰恰是被这一革命历史话语所改写的民间文化传统。在“《红旗谱》三部曲”中,朱老忠在成为一名成熟的中共党员后,其形象之所以会变得生硬、单调,固然与其性格过早定型、缺少发展有关,但更主要的还在于,当朱老忠拥有了一个有着强烈制度化色彩的政治身份后,他身上的草莽品质便逐渐被维系这一身份的政治意识形态所压抑,朱老忠必须自觉转换自己的侠义英雄身份,才能与新的政治身份相符,因而此时的朱老忠更主要的形象功能乃是政治符号性的,他虽然或许令人肃然起敬,但却无法像以前那样引起读者的衷心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