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期小说的创作题材并不丰富,大多集中在农村与革命历史两大领域。现实政治风云的变化莫测,迫使作家宁愿投身到革命历史这一相对安全的创作领域中去,结果这一题材的作品数量远远超过他类作品。此类长篇小说较有影响的除了前面所述外,还有《林海雪原》《烈火金刚》《敌后武工队》等英雄传奇类作品。
与《保卫延安》《红日》等不同的是,这些作品在叙事风格上充满更为强烈的传奇色彩,对古典小说艺术的借鉴也更为明显。它们虽也注重英雄典型的塑造,但其创作的政治意图常为作品中扣人心弦、紧张激烈的传奇故事所冲淡,其政治色彩为小说的娱乐性所大大稀释。如《林海雪原》中,杨子荣智识小炉匠,只身入匪穴,下山送情报,活捉座山雕;《烈火金刚》《敌后武工队》中的众英雄,则一身是胆,足智多谋,出奇制胜。这些英雄人物的性格一般都不复杂,而是色彩简单,品质鲜明,易为读者把握,甚至大多数都可以说是类型化的扁平人物。正面英雄人物与反面人物都是一目了然,作家的爱憎亦表现得相当外化。在整体结构上,这些作品多采用传统的线性结构模式,以人物贯穿起不同的故事线索,像《敌后武工队》,便是以小说中一群英雄的战斗轨迹为叙事线索,《烈火金刚》亦围绕几个颇富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展开故事,《林海雪原》虽然看似故事头绪不少,但采取的是单线发展的形式,环环相扣,各有首尾。这种结构方式更适合文化层次不高的读者,在风格上虽然明朗、轻松,但却失之单薄,不耐咀嚼。
从文学史发展的角度来说,这些英雄传奇类小说固然与自五四以来的文学大众化运动有关,不过主要还是延安文学传统一再提倡的“普及”的结果,它们其实可以说是直接承继了20世纪40年代《吕梁英雄传》和新中国成立前夕的《新儿女英雄传》的创作套路。不过,必须指出的是,这种“普及”在“为工农兵服务”的旗帜下,很大意义上已经成为对特定读者的文化背景与文化趣味的迎合与迁就。一旦剥离掉这些特定时代的政治与意识形态成分,它们便只剩下纯粹的娱乐功能,在审美情趣的“低俗性”上颇接近武侠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