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稿(第3版)

第五节 《青春之歌》

字体:16+-

在本时期出现的长篇小说中,杨沫的《青春之歌》颇为引人注目,它以题材内容的独特和艺术表现的细腻,受到了读者的广泛欢迎,是这时期印数最多、读者反应最强烈的作品之一。它曾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海外出版。

杨沫(1914—1995),原名杨成业,祖籍湖南湘阴,出生于北平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28年进入北平温泉女中学习,三年后因家庭破产和反抗包办婚姻而离家出走。她经历了艰难的自立过程,从事过小学教师、家庭教师、书店职员等职业,抗战前夕走上革命道路。1934年开始文学创作。

《青春之歌》开始创作于1950年,1958年问世。作品以杨沫自己的生活经历为原型,展示了青年知识女性林道静背弃自己所生长的家庭,走上革命道路的全过程。林道静原是一个青年学生,为了反抗家庭的包办婚姻,独自一人离家出走。到外地寻亲未果,困窘之际,遇到青年教师余永泽,两人由相爱而成婚。在后来的家庭生活中,余永泽逐步表现出他的自私和冷漠,林道静则在寻求自立的过程中逐步觉醒。她先后遇到了革命者卢嘉川和江华等人,他们鼓励和帮助她脱离家庭的羁绊、参加革命活动。林、余的矛盾终于激化,林道静脱离家庭,积极从事进步学生运动,并被捕入狱。在狱中,林道静得到女革命者林红的进一步启迪,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长为一名革命战士。出狱后,林道静与江华相爱,完成了灵与肉的蜕变和新生。可以说,《青春之歌》是一部比较典型的知识分子“成长小说”,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现代的进步学生运动。

在50年代大写革命历史和农村题材的潮流中,表现知识分子生活的《青春之歌》能够问世并得到好评,首先是因为它契合了当时的“知识分子改造”主题。作品所表现的,是一个知识分子如何背弃自己原有的封建家庭和文化,逐步走向革命的过程,其主旨正是歌颂革命力量的不可战胜和人们对这一力量的追求。这是对传统革命历史题材作品的补充和丰富,并事实上构成了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一种新的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