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稿(第3版)

第五节 台湾诗歌

字体:16+-

这一时期台湾的诗歌创作,代表作家有纪弦、余光中、痖弦、洛夫等。

纪弦(1913—2013),原名路逾,曾用笔名路易士。主要诗集有《在飞扬的年代》《纪弦自选集》《槟榔树》(甲、乙、丙、丁、戊5集)、《晚景》等。纪弦对“横的移植”的强调和对诗“纯粹的、超越的和独立的”特性的追求,使其诗作具有浓厚的现代主义色彩,对“自我”的专注和渲染是他诗歌创作的一大特色,对死亡、哲理和悲剧性的涉及,使他的创作带有一种忧郁和冷峻并存的“气质”,而“相当浓厚的诽谐性”[2],则成为他诗歌艺术的主要特点。

余光中(1928— ),“蓝星诗社”创办人之一,主要诗集有《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钟乳石》《莲的联想》《白玉苦瓜》《与永恒拔河》《五陵少年》《高楼对海》等。余光中的诗歌创作,经历了“格律诗”(1950—1957)、“现代派”(1958—1960)、“反西化之新古典主义”(1961—1964)和“融通圆熟”(1964年以后)等不同时期,这一发展历程实际昭示出余光中的诗歌创作,从受白话诗中的新格律派影响,到从西方现代派诗歌中寻找艺术营养,再转而到中国古典诗歌中发掘艺术资源,最终杂糅种种,形成自己的风格。余光中的诗题材广泛,历史回顾、“故事”重构、异国见闻、爱情书写、哲理沉思、怀人写景、诗友赠答,均成为他的“诗”的领地,而“乡愁”——现实中的乡愁和文化上的乡愁——则是这些诗作中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主题。在表现形式上,余光中诗作的感情抒发常常借助节奏和意象的暗示来完成,节奏把握的到位,意象设置的浑成,每每令人惊叹。其诗结构精致,在开头和结尾处尤见匠心,富“建筑的美”。诗歌语言或气势磅礴,或清雅柔媚,一些词语的搭配,既新奇又合理,充满智慧。无怪乎他被称为“诗坛祭酒”[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