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文学思潮与文学运动
第一节 “**”文学创作规范的完成与“写作组”的出现
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林彪“叛国投敌”,因飞机坠毁而死于蒙古境内的温都尔汗。尽管全国开展“批林整风”运动,也不能掩饰这一事件作为“**”失败的一次表征。此前几近凋零的文学创作开始有所“复苏”。当然,这种“复苏”是在“**”文学创作规范全面形成的前提下出现的。
“**”文学创作规范的全面形成可以追溯到延安时期。1942年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奠定了“**”文学创作规范的基础。1958年开展的“文艺大跃进”运动,是走向“**”文学创作规范全面形成的一个重要步骤。作为文艺界“反右”运动的全面总结,1958年2月28日《人民日报》上以周扬名义发表的长篇文章《文艺战线上的一场大辩论》,有毛泽东添加上的一段话,认为“反右”运动这场“革命”的功绩,是为“无产阶级文学艺术”的建立清理“旧基地”和“开辟道路”。[1]这种与旧文化彻底决裂、建立一种新文化的设想,催生了新的艺术手法的出现,这就是毛泽东在倡议采集民歌的同时提出的“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的结合”。这一“两结合”手法,便成了“**”文学创作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
1963年开始的所谓“京剧革命”,是“**”文学创作规范全面形成的另一个重要步骤。在1964年7月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人员座谈会上,江青发表了《谈京剧革命》的讲话。她指出“要在我们的戏曲舞台上塑造出当代的革命英雄形象来。这是首要的任务”,“抓创作的关键是把领导、专业、群众三者结合起来”。[2]前一句后来演化为“根本任务论”,是“**”文学创作规范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后一句即“三结合”创作方式论,也是“**”文学创作规范重要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