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稿(第3版)

第三节 叙述方式的实验与游戏

字体:16+-

对小说叙述方式的探索,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作者独特的人生体验和社会感受。在这个意义上,叙述方式的实验无疑具有正面的价值。然而,在80年代中期的所谓“先锋小说”潮流中,一些作家都将“叙述实验”不同程度地变成了“叙述游戏”。“叙述什么”变得无足轻重,“怎么叙述”则成了小说的一切。这种“为叙述而叙述”的倾向在马原、扎西达娃、洪峰等作家那里表现得最为典型。

马原(1953— ),辽宁锦州人。中学毕业后下乡插队,1978年考入辽宁大学中文系,毕业后进藏,任记者编辑多年。1982年开始发表小说,有一系列以西藏的现实、历史、文化为叙事背景的作品。这个“西藏系列”小说从1985年以后陆续发表,这些作品包括《冈底斯的**》《错误》《拉萨河女神》《虚构》《拉萨生活的三种时间》《喜马拉雅古歌》《大师》《康巴人营地》《叠纸鹞的三种方法》《神游》等,除此之外,另有《上下都很平坦》《西海无帆船》等作品。

《冈底斯的**》中,马原把剧作家探险、陆高和姚亮、穷布与野人以及顿月、顿珠、尼姆几个各不相干的故事和人物,拼贴在同一部小说的结构框架中。《拉萨河女神》也是如此,小说的七个章节分别讲述了河滩上的猪尸体、野餐、河边洗衣服、打猎的故事以及雕塑女神等没有任何因果联系的几个事件,完全由一些随机性事件漫不经心地拼贴在一起,这使传统小说的组织结构方式受到了极大的挑战。

欧洲、拉美的小说家通过小说实验创立的“元小说”模式显然影响了马原——在这里,小说是一种能指/所指、想象/实在之间的游戏,读者会恍然领悟到小说是语言叙述出来的,小说的真实性已经被延伸到文本之外。此外,马原小说常常设置一个叙述者的形象,这个人在小说中既是行动的参与者,又是故事的讲述者,或者干脆只是故事的讲述者,不在故事中承担任何角色。“我就是那个叫马原的汉人”,这句话常常出现在他的小说中,与“陆高”“姚亮”等叙述人的任务一样,是用来破坏文字与意义的对应关系的。这个叙述人的设立警醒读者:人在历史情景叙事中的作为是大可被怀疑的,就这一点而言,作家与其他人并没有任何价值的等级差别。而所谓的文学作品的存在,其意义在于它们的叙述行为本身,而绝不在于它们所叙述的对象——人物或事件。就“讲故事”而言,马原看重的是“讲”,而不是“故事”;或者说看重的是故事自身,而不是故事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