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先锋作家”群中,有几个人的创作面目是较为模糊、复杂的,他们是余华、苏童、叶兆言、格非。他们通常也被称为“先锋小说家”。依照当时所认定的“先锋”的标准,他们也的确不同程度地具有“先锋”的性质。但这种“先锋”的性质在他们那里并没有持续很久。当“先锋”在文坛上不再时髦,在文坛下也没有市场时,他们迅速转向,甚至表现出某种“新古典主义”的色彩,这在苏童和叶兆言那里更为明显。
余华(1960— ),浙江杭州人。1983年开始创作。尽管后来在创作上转向了传统的写实主义风格(如《活着》《许三观卖血记》),最初他却是以先锋小说家的角色出场的。1987年,余华发表了第一部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讲述十八岁的“我”一次离家远行的经历,其中“我”的主观感觉超越了一切客观环境的“真实”,这是余华质疑现实“真实性”、关怀人的生存状况的开始。随后,他在短短两年里,写出了《四月三日事件》《一九八六年》《世事如烟》《河边的错误》《难逃劫数》《古典爱情》《往事与刑罚》等作品,这些作品无不充斥着神秘的氛围,其中的主人公大多是有着残暴变态欲望的精神异常者。《一九八六年》写一位业余研究中国刑罚史的中学历史教师,被“**”迫害致疯,四处流浪,二十年后回到小镇上,开始在幻觉中对他周围的人实施酷刑,然后又不慌不忙地进行自我凌迟,在暴虐的血腥场面中,一种荒诞的心理景象极大地刺激和打击了读者的阅读习惯;《古典爱情》中以戏仿的笔法写完一段爱情故事后,开始描写由于饥馑,娇美的富贵小姐被“卸腿”“割肉”、宰杀的过程;《现实一种》中,山冈被送进医院做人体解剖,作者清晰细致地描述道:“她拿起解剖刀,从山冈颈下的胸骨上凹一刀切进去,然后往下切一直切到腹下……那长长的切口像是瓜一样裂了开来,里面的脂肪便炫耀出了金黄的色彩,脂肪里均匀地分布着小红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