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画体的研究中,无论是郭若虚等人的“以体标体”,还是何良俊等人的“以家划体”,以至于董其昌门人的“以宗划体”,他们在其标体派中都有些牵强附会、自相矛盾之处,而且都显得纷繁凌乱。对于这种现象,如何运用科学逻辑方法进行梳理、归纳,进而理出一个较为明确、清晰的轮廓,这方面我们的美术史论家们做了不少的工作。如我国著名书画家、美术史论家王学仲先生花费数十年的工夫,根据中国画的原有体系与原则,以原有的画体为类归,把中国画分为三体,即文人画体、作家画体、宫廷院画体。[1]王学仲先生有关中国画的“三体说”,对于我们深入研究中国画体有较大的启示作用。下面,我们以王先生中国画“三体说”为基本线索,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思维方式,从画体论层面对中国画“三体”的艺术特征和美学原则作一个简要归纳,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较为科学的中国画体系统。
(一)宫廷院画体
宫廷院画体虽是在五代、两宋时画院出现以后才产生的,但我们认为这一画体始祖应是唐代的李思训。前面已经讲到,中国画史大都将宫廷体画家叫作“行家”,而李思训的画风直接影响到“行家”的画风。正如明沈颢在《画尘》中谓:“李思训风骨奇峭,挥扫躁硬,为行家建幢。若赵幹、伯驹、伯骕、马远、夏圭以至戴文进、吴小仙、张平山辈,衣钵尘土。”董其昌、陈继儒将李思训列为北宗之祖,而北宗之画家则大都属于宫廷画院之画人系脉。“山水画自唐始变古法,盖有两宗。李思训、王维是也。李之传为宋赵伯驹、伯骕,以及于李唐、郭熙、马远、夏圭,皆李派。”(陈继儒:《偃曝馀谈》)由于宫廷院画体的画家大多是以“供奉”为目的的专业画家,所以在艺术形式上,“是一种定型化、样式化、命题化、装饰化较强的画体”。在艺术手法上,“宫廷画院的画家多以刻画精致,设色丽而精于雕饰见长,略近文人婉约之体”[2]。从中国绘画“气韵论”的角度看,宫廷院画体重色气、重色韵;从中国绘画的“意境论”的角度看,宫廷院画体重画意,注重绘画本身的意境——无我之境;从中国绘画“本体论”的角度看,宫廷院画体重再现、重具象、重“外美”;从中国绘画的“创作论”角度来看,宫廷院画体尊雕饰,宗格法;从中国绘画的“形神论”的角度来看,宫廷体重以形写形;从中国绘画的存在方式看,宫廷院画体重结果、重作品;从美学形态来讲,宫廷院画体为“富贵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