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离开笔墨的语境,回归到变化的原点,由原点再生发的中国绘画的第一个功能结构的存在形式就是“线”。
“线”是中国绘画的一个最基本特征。《考工记》中的“画缋(绘)之事”,就是将“线”和“色”作为中国画的一个基本特征提出来的。“缋(绘)”是涂颜色,“画”是勾线,绘画由线与色构成。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谓:“无线者非画也”。潘天寿说:“盖吾图绘画,以线为基础,故画法以一画为始。然线由点连接而成,而由点扩展而得,所谓积点成线,扩点成面是也。故点为一线一面之母。”[1]潘天寿在这里不仅强调线是中国绘画的基础,而且还提出点、线、面的生成过程:点是线的起点,面是线的扩展,也是点的终点,从点及面以线为中介。
(一)“线”的存在形式
线作为功能结构的存在形式,大致有三种:描法、写法和皴法。
1.“线”的描法
“线”的描法即线描,它是广义的“线”中一种。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线描”与中国汉魏六朝以后的线描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中国早期绘画的“线”是“他律”的,主要是为填色而勾出物象的大体轮廓。《论语》中的“素以为绚”、“绘事后素”,按东汉郑玄的注解:“凡绘画,先布众色,然后以素分布其间,以成其文”。《考工记》中的“凡画缋之事,后素功”等,都是指中国早期(先秦时期)一种原始的线描形式。汉魏时期的线描也大致属于原始阶段的这种线描,汉代画像石里面虽然也有浮雕趣味的东西,甚至有的已趋于对线条变化的追求,但是它的主流还是细线刻画,仍然停留在原始线描的阶段。正像徐书城所讲的:“一般说来,从原始时代到汉魏六朝,中国的绘画大致都属于原始‘线描’(勾线填色)的历史阶段。这个历史时期的‘线’,它在绘画艺术中的身份和所处的地位是极其卑微的——充其量只起到一个勾定了物象的轮廓的作用,在此之后它的任务也就完成了。这种‘线’本身的粗细,变化和颜色的深浅都无关紧要。因此可以认为这才是一种真正‘原始落后’的‘线描’形式。”[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