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的绘画:谱系与鉴赏

第三节 缺失的色彩系统

字体:16+-

古代中国绘画被称为“丹青”,丹青即色彩。中国绘画是先有色彩,后有水墨的。黄宾虹曾考证说:“古先画用彩,号为丹。虞廷作绘,以五彩章施于五色,是为丹青之始。”[1]

(一)辉煌的色彩世界

六朝以前,无论是山水画还是人物画,都是使用丹青。顾恺之在《魏晋胜流画赞》谈到画竹、松、木、土时说:“竹、木、土,可令黑色彩轻,而松、竹叶浓也。凡胶清及色彩,不可进素之上下也。”在《画云台山记》中,他也谈到了画天与水时运用色彩的法则,谓“山有面,则背向有影,可令庆云西而吐于东方。清天中,凡天及水色,尽用空青,竞素上下以日。”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提出“于是画象布色,构兹云岭”,“以形写形,以色貌色也”,即以山水的本来颜色来画山水之形色。南朝齐的谢赫为了评价当时传承下来的名画而建立的标准“六法”之第三、第四就是“应物相形”和“随类赋彩”,其意是指绘画将映在眼中的外界(主要指人物)用彩色表现出来。这个时期对色彩有较深入研究的还有南朝梁元帝萧绎。萧绎第一次从颜色对人的感觉和影响来研究中国绘画的色彩。他在《山水松石格》中写道:“炎绯寒碧,暖日凉星。巨松沁水,喷之蔚问。褒茂林之幽趣,割杂草之芳情。源泉至曲,雾破山明。精蓝观宇。桥约关城,门人犬吠,兽走禽惊。高墨犹绿,下墨犹赪。”画上物象是靠颜色来表现的,画面上的绯红色给人以炎热的感觉,碧绿色给人以寒冷的感觉。颜色给人以冷暖的感觉,首先画上必须达到冷暖的效果,这已说明当时画家已对色彩的情感价值有所认识,已深入到色彩心理学的领域。

一般说来,中国的绘画,随着南北朝时期顾恺之、陆探微等大画家的辈出以及宗炳、谢赫那样的大画论家的出现而奠定了它的艺术地位。宗炳的“以色貌色”主要指山水画的设色法;谢赫的“随类赋彩”在当时主要是指人物画的设色法。无论宗炳的山水画,还是顾、陆的人物画,都必须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