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的绘画:谱系与鉴赏

第四节 极端发展的水墨系统

字体:16+-

初唐以前,中国绘画的造型主要依赖于线和色来表现,墨只是为用笔“画道道”才存在,墨自身的特性在绘画中尚未被认识。从中唐王维、张璪等开始用水墨作画,并由张彦远概括地提出“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水墨才正式进入到作为中国绘画的一个独立表现系统的阶段。

(一)水墨系统的形成

水墨作为一个中国绘画的独立表现系统,从其画法上来讲,首先是脱离了对“笔”的依赖,即墨不仅仅为用笔而存在,而是具有色彩之效果——墨中含彩。荆浩给“墨”下的定义为:“墨者,高低晕淡,品物浅深,文质自然,似非因笔。”[1]墨本身可以有晕淡、浅深、自然等特性,墨的功能有“渲”、“染”、“烘”、“托”。而墨的特性和功能,是伴随着水来实施的,正所谓“墨为水化,而见渲染、烘托,水为墨用,而有破墨泼墨”,水与墨会,墨白两极色在幻化中获得了无限的灰度,无限可能的色阶及色值。其次是墨由概括色转变为抽象色。概括色,主要表现为原色的运用、对纯度的强调、对补色原理的重视及大面积的平涂等。中国绘画之原色有红、黄、蓝、白、黑五种,“吾国祖先,以红黄蓝白黑为五原色,与西洋以红黄蓝为三原色者不同”。而在这五原色之中,“黑白两色,为独立自存之色彩”而“墨以黑而有光彩者为贵”,“墨为五色之主”[2]。这里墨是代表中国原色黑色,亦即概括色而言,墨即黑色,五色之主色。而从唐代王维“使用渲淡,一变钩斫之法”(董其昌:《画旨》),墨“伴随着一个幻化一切的精灵——水”而“具备了无限可能性的抽象色”,即黑白灰“三非色”的天地,以黑、白、干、湿、浓、淡创造了宋元以后的画坛上丰美多姿的墨象世界。

水墨作为中国绘画的一个独立表现系统,从其画体(狭义的)上来讲,由人物画向山水画的转变。山水画的形成,使水墨大有用武之地,推进了水墨系统的形成。中国绘画唐代以前大都以画道释人物为主,曹不兴、卫协、戴逵、陆探微、张僧繇,都是这个时期道释人物画大家,到了唐代特别是中唐,由以道释人物为中心的人物佛家的描写,渐渐趋向对大自然的酷好,从而也招致山水画的抬头。中国的山水画魏晋南北朝后慢慢有了发展,像刘宋宗炳、南朝梁萧贲当时都是以山水画家身份出现在中国画坛的,但将山水画发展到绘画的一种形态,还是中唐以后的事,被唐代张彦远称为“由是山水之变始于吴(道玄),成于二李(李思训、李昭道)”(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说明山水画已确立了自己的形态和地位。吴道子主要是画道释人物,山水兼之,而山水画作品无存。张彦远说吴道子“山水之变”,完全无法得到端倪。但据美术史家的考证,吴道子的山水画“于墨汁扩散而具阴影,呈立体表现”,“是水墨成立后的山水画”[3]。至于说“成于二李”主要指李思训父子画着色山水,用色金碧辉映,自成一体,后被明代董其昌推为“北宗”之祖。而被董其昌推崇,以水墨山水得势的王维开中国水墨山水之先,故为“南宗”之祖。从以上可以看出,中国山水画基本形态在唐代已确立,并已取代以道释人物为中心的人物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