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古代文学名篇导读

三、古体诗发展的基本脉络

字体:16+-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几乎是和古老的文明一起产生的。上古时期就有大量歌谣传唱,据说出自于神农时代的《腊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礼记·郊特牲》)另有一首《驱旱魃咒》云:“神,北行!先除水道,决通沟渎!”(《山海经·大荒北经》)这些都是为了某些实际目的而祭祀神灵的歌谣,它们的准确年代已经不可得知。早期祭祀活动中,人们相信语言,尤其是韵语具有神奇的魅力,能够诱导鬼神的活动,所以,它被经常运用到祭祀中。夏禹时,涂山氏所咏《候人兮猗》是南音之始,而东音则起于夏孔甲的《破斧歌》。相信夏代已有较为完整的歌谣流传,如启时祭祀的《九歌》,应该是一首祭天神的歌谣。商代的歌谣,留传于今的是甲骨卜辞中的韵文和《周易》中某些卦爻辞。早期的韵文,句法简单,言辞简朴。甲骨文如:“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郭沫若《卜辞通纂》)就很有韵律感。《周易》卦爻辞中保存了很多的谣谚,如《中孚》九二“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等。它们的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社会的不公,人生的痛苦,劳动的艰辛,爱情的欢乐,等等。其所运用的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如象征、比兴、白描、叠咏等。因此有学者认为《周易》中的歌谣是《诗经》的前驱。

上古歌谣虽然初步具有诗歌的某些文体特征,但体式不定,还不能称为完整意义上的诗歌。我国最早的诗体应该是四言的“诗经体”。《诗经》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篇章结构多采用重章叠唱。押韵方式多样,常见的是一章之中只用一个韵部,隔句押韵,韵脚在偶句上,也有句句用韵的。有的诗篇换用两韵以上,甚至还有极少数无韵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