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第一届年会提案不集中等问题,1933年3月18—19日,中国社教社理事会第四次会议专门规定讨论中心,“本社因求大会提案略有系统,以及会议结果比较圆满起见,在举行第四次理事会会议的时候,就规定本年年会的讨论中心——由乡村建设以复兴民族为要旨。除通知全体社员作为提案参考外,并由理事会推定专员,负责起草几个具体提案。所以这次年会的提案,虽有四五十件之多,可是其主旨很少出于这个范围”。[57]为照顾各派观点,集思广益,作了如下安排:
由乡村建设以复兴民族为要旨,分下列五组起草提案:
第一组:梁漱溟先生(召集人),董淮先生,杨效春先生;
第二组:由理事会函请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担任;
第三组:孟宪承先生(召集人),尚仲衣先生,郑宗海先生;
第四组:庄泽宣先生(召集人),古楳先生,崔载阳先生;
第五组:高践四先生(召集人),陈礼江先生,赵步霞先生。
以上各组提案起草后,汇送常务理事;另由常务理事根据各组提案,草拟具体方案,一并提交下次理事会讨论。[58]
不难看出,这五组成员选取,是以地缘和学缘为选派原则:第一组中三名成员为山东区域,梁漱溟、杨效春为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核心,董淮作为理事兼第二届年会筹备委员会副主任,亦被列入其中;第二组是河北定县以晏阳初为核心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第三组是浙江区域,孟、尚、郑三人是浙江省社教界的领军人物,尚与郑不仅为哥大师范学院校友,知识结构相似,而且孟氏、尚氏先后职掌浙江省立实验民众教育学校,孟氏与郑氏曾在国立浙江大学教育系共事,关系密切;第四组三人均长期就职国立中山大学教育系,为广东地区的社教代表;第五组三人均就职于江苏省立教育学院,此时,常务理事俞庆棠正在丹麦等地考察成人教育,由陈礼江代行其常务理事及总干事之职。很明显,理事会如此安排,是遵循该会联络沟通各学术团体的一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