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社会教育社研究

三、主要研究内容

字体:16+-

研究近代社团史,其社团主张及其实际运行是重点,近年来出现的有关社团史研究的著作大都遵循这一研究思路,这是必要的。而社团如何发展社员、管理社员、社员的社会构成、内部派分等内容,非常重要却常常被忽略。实际上,这是社团史研究不容忽视、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社员成分、信仰、职业、年龄、文化程度、知识结构、兼职、薪俸、地域分布等,既是该社团持续发展的外在表现,更是社团社会影响力、政策话语权以及汇聚社会资源的内在支撑。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我们才能对近代某一具体社团有全面的认识。由此,本书将社教社的组织运行、年会分析、实验事业、社刊、社员群体分析结合起来,分析它们之间的交互影响,将社教社的历史分析放在更为广阔的历史背景中进行考察。

在内容上,除导论外,本书主体共分为七个部分。

第一章对社教社的成立与运行进行考察。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日本进犯侵占东三省,乡村社会凋敝破败,与内忧外患的社会困境相伴随,南京国民政府宣布训政开始,教育改革取法欧美“专家内阁”形式,重视专家意见。在这种社会语境下,新旧知识分子“遂联系同好,组织各种学术团体”[31],社教社便是其中之一。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多名教授列名发起人,对社教社的酝酿成立襄助颇多,不仅社址附设该院,且理事会成员构成中约占一半之多,三名常务理事中该院居二;国际教育联盟考察团也曾到江苏省立教育学院考察,其最终报告书中的结论“成人教育为中国教育最令人满意之一点”[32]与考察印象有直接关系。而且,中国社会教育社能顺利加入世界成人教育协会与该院有莫大关系。由此,以江苏省立教育学院为代表的专家很大程度上掌控该社社务、年会的话语权。在各方助力下,中国社会教育社急剧扩张,会员遍布全国各地,1936年达到1600余人,团体社员37处,成为颇具影响的全国性社团。本章从社会语境分析、社教社组织与运行、社教社与国内外学术组织的联系三个方面入手,对该社组织运行机制予以重点考察。合理制衡的组织架构以及民主决策的运行机制,是社教社作为新式社团的突出特点。本章将援引社刊《社友通讯》上刊登的大量经费收入和支出表,从经济史角度探索中国社会教育社作为一个学术团体的经费运行,这个方面是以往学界社团史研究较少关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