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谁能极之?冯翼惟像,何以识之?……”屈原在《天问》的开篇就对宇宙起源与最初状态提出了一系列的疑问。因为,无论是自然的存在,还是人类的生存,必须通过一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表述出来,有了宇宙时空,才可能拥有天地万物。
《庄子·内篇·应帝王》有这样的记载:“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混沌,倏与忽遇于混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混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说的是,南海之帝倏与北海之帝忽为报答天帝混沌的殷勤款待,而为混沌凿窍,一日开一窍,七日凿开七窍,混沌死了,但整个宇宙、世界却为之诞生了。这里,庄子是用寓言的形式讲述了宇宙的最初面貌与世界的开辟。倏与忽,代表着迅疾而逝的时间,而无眼、耳、鼻、口的混沌,则代表着宇宙开辟前的暗晦状态,具有看不见、摸不着、听不到、闻不着完全超越感官范围的无形无象的抽象特征。当混沌开七窍,可感、可闻、可视、可听之时,千变万化、缤纷多彩的世界诞生了。在这里,多彩与有差别的世界来自于整体而无感、闻、视、听的暗晦状态,无是有的前提,整体蕴藏个性与差别。
中国神话中混沌还是天神的名字。《山海经·西经三次》记载,西方的天山上,有一只神鸟,形状如黄布口袋,色如丹火,六足四翅,无眼耳口鼻,善歌舞,名为帝江,说的也就是天帝混沌了。[1]这里的天神混沌,既然无眼耳口鼻,也就无法感知缤纷的世界与万物的个性存在,也就是说,混沌的世界无象、无名、无声、无味,亦无善恶、无造作、无计度,高度抽象、无任何规定性的存在就是宇宙的原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