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史官建制:学在史职与官学传统
一、史官及史官制度
学术的发展,一般而言,总是由蒙昧而理性,由混沌而明晰,中国的学术也是这样的。中国学术的发生期,可以追溯到传说中的黄帝时期。那时学术的主要特点是巫祝文化占主导地位。上古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的生活水平较低,文化极不发达,人们对自然界的各种现象无法给出科学的解释,先民们便创设了原始宗教,将神秘的现象统统解释为鬼神的作用,于是自然崇拜与祖先崇拜便成了先民们的精神依托。人们常以祭祀、祈祷的方式求助于祖先神明,又以占卜的方式求得神明对其疑问的解答。这时,一种能通于神明,传达神明意旨的巫祝行为和文字便应运而生。关于巫祝的一些情况,《国语·楚语下》中有所记载:
古者民神不杂。民之精爽不携贰者,而又能齐肃衷正,其智能上下比义,其圣能光远宣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聪能听彻之,如是则明神降之,在男曰“觋”,在女曰“巫”,是使制神之处位次主,而为之牲器时服。
巫觋是充当人神的媒介,职业的性质要求他必须圣智,拥有超乎常人的能力,唯其如此,神明才能降附其身,他们才能对人神的交流起到上传下达的作用。另外巫祝的职业还要求他们熟悉本氏族的历史,能够讲述祖先的传说,能言善辩、知识丰富又聪明能干。也正因为此,他们在群众中极有威望。他们常常担任氏族首领或氏族首领的顾问。巫祝除了负责沟通人神,同时还担负着其他的一切文化活动,其中总结历史经验和传播历史知识,并以此来教育氏族成员,是他们的重要职责,这也是“史”的职责。因此,在上古时期,巫、史是不分的。巫师既掌神事,又执人事。
上古时期的巫祝,到了殷商之际,便因职业性、世袭性而成为制度。我们现在了解的,甲骨文中的卜辞,就是巫祝承天命履行政教职事的记录。从卜辞中可以看出,商王经常对上帝、各种鬼神和自己的祖先进行祭祀,并通过占卜的方式来沟通人神意志。国王的一举一动,如出征、祭祀、打猎、疾病等,无一不需巫祝的占卜以问凶吉,并把占卜的结果如实记录。这些现象是宗教形式,而内容,则包括了当时国家的全部政治生活。这一现象,说明殷商时期的学术承接上古传统,仍然是巫史合一。殷商时期,社会的文化仍然掌握在巫史手中,他们掌管天文历法,主持宗教祭祀,记录先公先王世系、商王的行事、言论及其他国家大事,同时他们又是国家机构中的官员,享有政治权利。而我们知道,“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礼记·表记》),整个王朝都处于神学的统治之下。巫史执掌着天道,所以对王权有一种相对独立的关系。由于人们相信上天意志决定一切,因而王权自然屈从于这一宗教文化。巫史的地位虽然不能凌驾于君王之上,但其思想却是独立于王权之外的。这一特点,造就了殷商时期的文化形态:学术与政治、神学与科学、自然与人文交相混杂。同时,也奠定了西周以来的史官文化特征。当然,殷商时期的巫史文化与西周以来的史官文化,在本质上还是有区别的,前者重鬼神,其术偏重于原始宗教;后者重礼事,其意偏重于人文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