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墨子的人生
墨家是中国先秦时期最重要的哲学派别之一,它由墨子创立于战国初期。
图4-4-1 墨子像
墨子姓墨,名翟。据考证,墨子实际上是姓墨胎(“胎”字读成“怡”),省略为墨姓,商朝孤竹国目夷氏的后人,历史上很有名的贤人伯夷、叔齐和墨子是同姓一家人。而墨子最直接的祖先,则是春秋时期宋国公子目夷。墨子生活的时代,大体上是孔子之后、孟子之前,更具体的生卒年则无法确定。著名的墨子研究专家孙诒让曾认为墨子的生卒年应该是约公元前468—前376年,但是不同的意见也很多。至于墨子的出生地,同样是众说纷纭,有人认为他是宋国人,有人认为他是楚国人,有人甚至怀疑他为印度人,理由是“墨”即“黑”,“翟”通“狄”,墨子名字的意思就是皮肤黝黑的西方人。但大多数人则相信,墨子应该是鲁国人。因为从《墨子》一书中关于墨子的记载看,墨子的活动中心一直是以鲁国为主,他周游别国后所返回的目的地一般都是鲁国,所以,在没有发现其他更充分的证据之前,认定墨子是鲁国人而不是其他国家的人要更合理些。
墨子一生行事,史书记载很少。我们根据《墨子》和其他少量先秦典籍,对墨子的出身背景、思想性格及所做事业,可以有下面的基本判断:墨子应该是出身于社会下层,或者至少特别熟悉当时社会下层手工业者的生活。墨子早年曾接受过儒家教育。据《吕氏春秋》记载,春秋时,鲁国的惠公曾经派自己的大臣宰让到洛邑,请求周天子派人指点郊庙祭祀的礼节,周桓王就派了史角到鲁国。后来,惠公就把史角留了下来,史角的后人也就一直住在了鲁国,世代做鲁国的史官(战国以前,王官世守其职,父子相传),而墨子曾向史角后人学习、请教。所以,我们今天在《墨子》一书中,经常可以看到墨子对儒家经典著作《诗经》《尚书》等的征引。而《淮南子》中也明确地解释:“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认为墨子和孔子一样,“修先圣之术,通六艺之论”。不过,墨子在后来的学习中,越来越对儒家的学说及主张感到不满,认为儒家诸多礼节要求过于繁琐,许多观点在实际生活、生产中实行起来太困难。比如,儒家主张厚葬,并认为子女应该为父母守丧三年。这对不事生产的贵族而言,或许可以做到;但对一般的平民百姓来讲,实在是一件劳民伤财的事。一般的平民如果严守儒家丧制,三年不事生产,恐怕丧期没守完就已经饿死在父母墓前了。再比如,儒家主张礼义道德是解决现实问题的无上法宝,排斥从实际利益角度思考问题,所谓重义轻利。但在春秋战国时期军事、政治利益冲突严重的状况下,儒家过分道德化的主张并不能有助于改变严酷的社会现实,所以,孔子一生虽周游列国,但其学说实际上并没有得到诸侯的采纳。于是,墨子针对儒家的思想,相应地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与认识。如:儒家亲亲,墨子尚贤;儒家主张爱人是由亲及远的差别之爱,墨子是一律平等的兼爱;儒家繁礼,墨子节用;儒家重丧,墨子节葬;儒家提倡音乐教化,墨子非乐;儒家远鬼,墨子明鬼,如此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