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文化史(插图版)

第三节 布政施教:官学、私学与书院教育

字体:16+-

中国古代教育反映了一种综合性的大教育观,既重政治教化,追求道德自律,也重知识的学习,且与选官制度密不可分。《易·贲卦》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形象地说明了中国古代教育———无论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还是家庭教育、百工技艺教育———均以人文教育为其本质特征这一重要事实。而官学、私学和书院教育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三种教学方式。

一、官学的持续

中国古代官办教育起源很早,夏、商、周三代已立有学官。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孟子·滕文公上》)。西周的官学分国学和乡学两级,国学又按年龄分成大学、小学两个阶段。天子所设大学称辟雍,由太师、太保、太傅主持学务;诸侯所设大学称泮宫。据《周官》记载,周代教育内容以礼乐教化为主,涉及“三德”(即“至德以为道本”、“敏德以为行本”、“孝德以知逆恶”)、“三行”(即“孝行以亲父母”、“友行以尊贤良”、“顺行以事师长”)、“六艺”(即五礼、六乐、五射、五御、六书、九数)、“六仪”(祭祀之容、宾客之容、朝廷之容、丧纪之容、军旅之容、车马之容)、“乐德”(中、和、祗、庸、孝、友)、“乐语”(兴、道、讽、诵、言、语)、“乐舞”(《云门大卷》《大咸》《大磬》《大夏》《大濩》《大武》)等方方面面。

西周以及上代的商、夏,都是官学时代,少数贵族垄断着文化教育,加之当时“惟官有书,而民无书”,这种情况决定了学在官府,而平民庶人没有求学仕进的机会。

图2-3-1 《西汉丸剑宴舞图》

至春秋战国,诸侯称霸,官学衰微而私学兴起。秦朝统一中国后,奉行“以吏为师”、“以法为教”的文化政策,造成官学不修、私学禁绝的局面。直至汉元朔年间,武帝接受董仲舒和丞相公孙弘的建议,兴太学,立五经博士,官学遂得以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