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现代历史文学的传统与经验

三、兴亡主题的现代阐释

字体:16+-

(一)现代文学时期的兴亡戏

纵观历史朝代的兴亡变迁,以“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这几乎成为中国传统知识者自觉的追求。元杂剧、明清传奇中不乏国家兴亡剧,但传统剧作在内容、结构、主题等方面不乏雷同,对兴衰之变大多归因于皇帝昏庸或佞臣误国,而忽略或搁置了更为复杂的社会原因。这一点在现代剧作者的改编中得到了修正。当时中国一直为列强欺凌,后遭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国人时时有亡国灭种的危机感,剧作者无论以塑造人物为核心,还是以叙述事件为核心,都会从历史中透析亡国的要素和兴国的要素,以兴亡去惊醒民众。这类剧作涉及题材广泛,且数量较多,大约可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美女误国剧。这种剧作包括两类。一类是纣王宠妲己导致商朝亡变的剧作,如《纣王宠妲己》(作者待考)(1918)和徐葆炎的《妲己》(1929);另一类是西施媚惑夫差以复兴越国、消灭吴国的剧作,如顾一樵的《西施》(1932)、熊佛西的《卧薪尝胆》(1932)、林文铮的《西施》(1933)、舜卿的《西施》(1935)、孙家琇的《复国》(《吴越春秋》)(1944)。妲己纣王剧采用的是批判叙事,侧重写妲己的****、凶残和助纣为虐的恶毒,以妲己作为商朝灭亡的核心构件。而西施夫差剧则采用了赞颂西施和批判夫差的双重叙事。虽然西施媚惑夫差亡了吴国,但灭吴是为了复兴越国,西施的媚术也就带有了正向价值。

第二,忠臣卫国剧。忠臣卫国剧基本上采用以英雄为中心的叙事策略,以彰“明君贤臣,俊功伟烈”,批“昏虐贼乱,祸根罪首”。剧作的重点是写国运衰败之时的英雄,写他们为挽败局的坚韧、处于颓势中的忠贞和宁死不屈的气节,并由他们反衬皇帝及奸臣等人的懦弱、摇摆和失去品格的逃避,进而暴露国家败亡的深层缘由。如描写北宋王朝衰败而近灭亡的岳飞抗金剧——顾一樵的《岳飞》(1932)、谷剑尘的《岳飞之死》、王泊生的《岳飞》(1935)、江上青的《岳飞》(1941,该剧1944年改为《精忠报国》),梁红玉抗金剧——顾仲彝的《梁红玉》(1936)和周剑尘的《梁红玉》(1940)。描写南宋王朝灭亡的文天祥抗元剧——镜秋的《文天祥》(1936)、罗永培的《正气》(1939)、彭子仪的《文天祥》、吴祖光的《正气歌》(1940)、王梦鸥的《燕市风沙录》 (1944)。描写明朝灭亡的史可法抗清剧——陶秦的《史可法》(1936)、佚名的《史可法》(1937)、白沙的《梅花岭》(1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