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现代历史文学的传统与经验

第七章 情爱传奇与历史风云——谭正璧的历史小说

字体:16+-

谭正璧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卓有成就的学者,对中国文学史和通俗文学的研究颇有造诣。他同时也是一位创作者,在上海沦陷期间他创作了二十几篇历史小说,并结集为《长恨歌》《琵琶弦》和《三都赋》。这些小说独树一帜,不论其代表性,还是其独创性,他都应该是那段时期最重要的历史小说家之一。但是在中国现代历史小说研究中,谭正璧的历史小说却并没有引起应得的关注。

众所周知,20世纪30年代,上海一跃成为中国的文化中心。上海沦陷后,反动政权对上海实行政治、文化的高压控制,在政治霸权、经济入侵、文化殖民的环境之下,大批文化界人士或北上延安,或南下香港,或西去武汉、重庆,上海渐渐失去了全国文化中心的地位,但是留在孤岛的文化人士仍然以大无畏的气概在孤岛上海树立起了正气的旗帜,坚守一个“不屈的孤岛”。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沦陷区文学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还没有对谭正璧的历史小说进行专门研究的论文和专著,仅有的一些也一般是把谭正璧的历史小说纳入整个沦陷区文学研究中作简要地介绍。在这些简单评论中,不乏对谭正璧历史小说的高度肯定。例如陈青生在他的《抗战时期的上海文学》中肯定了谭正璧历史小说的价值及独创性,把其视为上海沦陷时期历史小说的代表作家。黄万华在《史述和史论:战时中国文学研究》中提出,谭正璧的历史小说“是用古典资源,在历史的审视中,用古典、传统沟通着民间,表现了潜行于沦陷区民间的正气”。这是两部对谭正璧的历史小说给予较高评价的著作,但是都没有做深入细致的具体研究。《上海文学通史》下册指出了谭正璧被文学史和研究者遗忘的现象,并对谭正璧做了简单的介绍,但是在对谭正璧的历史小说进行评价时基本上都是沿袭谭正璧对其创作的历史小说的自我评价,并没有什么新的突破。尽管有人说谭正璧的历史小说被忽视了,也有人对谭正璧的历史小说给予了高度评价,但是谭正璧的历史小说始终没有引起太多人的关注。耿德华在《被冷落的缪斯:中国沦陷区文学史:1937—1945》中评价了谭正璧的散文的价值和不足,但并未提及谭正璧的历史小说创作。同样,在钱理群主编的《中国沦陷区文学大系·散文卷》中开篇就收入了谭正璧的散文《枯杨》,评论卷中也有谭正璧写的评论文章,但是在小说卷中没有收录谭正璧的历史小说。在涉及谭正璧历史小说的研究中,最不能忽视的是王富仁在《中国现代历史小说论(五)》中针对谭正璧的历史小说提出的观点,他说谭正璧的历史小说是四十年代产生的历史小说新类型——历史爱情小说,小说表现的是冷酷无爱的现实与历史的爱情梦幻故事形成的强烈反差:“中国新文学的第三个十年(1937-1949)是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历史时期,也是中国国内社会矛盾空前尖锐复杂的历史时期。……新的类型的历史小说在这时期没有出现,但有两种形态的历史小说从二十年代零星地出现,至这时渐渐趋于成熟或有了较多的作品,那就是:人生哲理型的历史小说和历史爱情小说。”[1]随后王富仁充分地肯定了谭正璧的历史小说价值,他说:“严格的说来,真正的历史爱情小说直到四十年代才开始正式出现。历史爱情小说的代表作家理所当然的应该是四十年代开始历史小说创作的谭正璧”。[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