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已指出,谭正璧通过历史小说抒发的“感时忧国”之情怀,无可奈何地带上了一种“潜隐”的特征。同时,这种潜隐的特征又使他在无形之中突破甚至超越了特定时期的“感时忧国”,使得他在作品中能够以艺术的态度,关注生命个体,探索人的精神需求与精神生活,思考人类的生存境遇和个人国家的命运等问题,从而也使得他的这些历史小说作品具有了更为丰厚多棱的文化心理内涵和艺术品位,根本区别于那些因过于功利而显得粗糙简陋的“战时宣传”作品。
首先,谭正璧在小说中非常明显地表达了对战争的批判及对所谓的“革命部队”的嘲讽。他不惜笔墨直指战争的残酷和罪恶,如《舍生堂》故事的起因就是战争,战争差点毁灭了人类:“大约在十年之前,战神忽然来到了大地上,北方出了一个勇敢贪婪的酋长,他想占据整个世界,把其他一切的民族统统灭掉。于是他起兵向四方作战。他对和他对抗的异民族只有杀戮没有投降,所以到处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最最残酷的,就是向他们投降的人,他们也把所有男人,无论老幼壮丁,一概杀死,仅剩寡妇孤女留着。全个世界已被他征服了一半,人类也被他灭掉了一半的一半。”而在《还乡记》中,乡亲们淳朴善良,辛勤劳作,但是在连年的征战之下,生活越来越艰难,留存下来的都是些老弱病残、寡妇孤女,还要承担着这样那样的战争供给。然后,作者对发动战争的目的之虚假自私加以揭露,《孟津渡》直接对姬发、姜尚伐纣的目的进行了揭露:“这消息在我们文人中早已传得好久了。说什么西伯侯姬发奉了他父亲姬昌遗命,拜姜尚为师,因为今上皇帝无道,他要出来吊民伐罪。其实,他要做皇帝,尽管说要做皇帝好了,说这些冠冕的话骗谁?”同时也深刻批判了掌握武力的姬发及其“王师”对百姓的强权压制、暴力和野蛮行径:“不是这样说,百姓那会欢迎他?”“就是那样说,百姓也那敢反对他?”“哈!哈!你的话很对,谁有武力,谁的话就是真理!”献粮的场面也是极其荒唐的,在大家还没听懂“献粮”这句话时,“早见那班‘王师’们都像生龙活虎似地跳过来,把他们手里的饭箪和水壶都接了过去。有的连人也拉了过去”。等“王师”走了之后,大家才发现几十个年轻的女代表都失踪了,她们被“王师”也“接收”了去。至于《还乡记》中的刘邦及其士兵,比之姬发和“王师”有过之而无不及,批判讽刺的意味就更强了,汉高祖刘邦原来就是“十几年前人人不齿,人人都诅咒他早早滚开”的“酗酒无赖的刘三”,他带来的士兵直接就在百姓家大吃大喝,酒足饭饱之后凌辱杀害寡妇孤女,而刘邦反而还在乡亲们面前假惺惺地大唱“大风起兮云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