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时期出现了一些戏拟历史[1](传说)的改编话剧,这类剧作没有按照以往的叙事脉络推演故事、设置人物,而是采用了反向思维重新评估历史(传说)事件、人物。如卫聚贤的《雷峰塔》[2]是1943年改编自白蛇许仙故事的话剧,剧作重新组建了传统白蛇许仙故事的情节和构架,将带有神异色彩的传说处理为现实男女的婚恋事件,勾勒出一幅迥异于传统的全新图景。通过对《雷峰塔》改编的个案研究,探究剧作反神话叙事背后蕴含的正史意图和现代价值,可以更好地理解当时剧坛中戏拟历史的改编作品。
[1] 来自英文parody,即滑稽的模仿,又翻译为戏仿,即戏谑性的仿拟。卫聚贤等剧作者对已经程式化的历史故事进行戏谑化处理,但其目的不在于博人一笑,获得滑稽的效果,而是别有深意。因此本文使用“戏拟历史”一词来描述当时的这类改编,以别于单纯为滑稽而变更历史故事的改编。
[2] 《雷峰塔》的作者,有论者认为是陈白尘,而卫聚贤不过署名而已。如卜仲康:《陈白尘生平纪略》中记:“代洪深为山西人卫聚贤作独幕剧《雷峰塔》。”(卜仲康编:《陈白尘专集》,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第25页)陈白尘于1983年5月重庆剧协召开的座谈会中说:“1944年,在写剧本热潮中,洪深应卫聚贤之请,由陈白尘用三天时间写成《雷峰塔》,署卫聚贤之名。”(石曼:《重庆抗战剧坛纪事》,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5,第181页)马俊山指出:“《雷峰塔》署名卫聚贤作。卫系某银行高级职员,爱好演剧,经朋友作伐,转请陈白尘捉刀代笔。陈两三天即草成该剧,送卫排演”。(马俊山:《论国民党话剧政策的两歧性及其危害》,《近代史研究》,2002年第4期)但“代笔”之论似可探讨,卫聚贤在《雷峰塔》序言中详细介绍了《雷峰塔》创作到修改的经过。他写的《雷峰塔》曾给郭沫若、洪深看过,洪深认为卫聚贤的《雷峰塔》“趣味甚好,就是离戏太远了,我替你改过。”后“洪深先生在江津戏剧学校授课,来渝编戏排演大忙特忙,将雷峰塔的修改一推再推,终于荐举了一个朋友修改”。(卫聚贤:《雷峰塔》,重庆,说文社,1944,第13页)另,王修明《锦香囊》的考据指导为卫聚贤,似也可说明其在当时剧界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