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现代历史文学的传统与经验

二、各具特色的主题内涵

字体:16+-

在目前可知的以西施传说为题材的现代剧作中,最早的作品是林卜琳发表于1932年的三幕歌剧《X光线里的西施》。关于作者的生平,目前只能从徐凌霄为该剧所作的序言中略知一二:作者对于当时所谓的“新剧”“旧剧”都持接受的态度,并且热情参与了戏剧评论、戏剧表演,乃至戏剧管理方面的活动,曾协助蒲伯英建设新明戏院。该剧是在其身后出版的遗作,作者也没有留下关于创作动机的有关言论,但剧名《X光线里的西施》表明了他在戏剧观念上与民众戏剧社之间的联系。作为五四以后第一个新的戏剧团体,民众戏剧社强调戏剧必须反映时代、人生,负担社会教育的启蒙任务。为这部《X光线里的西施》的初版承担审定工作的蒲伯英曾为民众戏剧社起草宣言:“当看戏是消闲的时代,现在已经过去了。戏院在现代社会中确是占着重要的地位,是推动社会使前进的一个轮子,又是搜寻社会病根的X光镜。”[1]作为“X光镜”的响应者,林卜琳的戏剧创作也以“搜寻社会病根”为出发点,借重新塑造舞台上的西施来表明新的社会观点,以达到“疗救社会”的目的。

剧中的西施是一名具有普通人情感的女子。在被迫入宫侍奉吴王之后,她对吴王产生了感情,并为吴国的乱政担忧。当勾践灭吴之后,她悲痛欲绝,怒斥勾践牺牲自己以换取一己私利。其结局是险遭杀戮。与同题材的传统作品相比,该剧之新首先表现在从人性角度呈现的“普通女人”形象。剧中的西施是一名性格幽娴哀愁的女子。她既为官府绢税导致的贫贱辛劳而低叹,也为自己形单影只而郁郁寡欢,同样对富贵与爱情充满钦羡与向往。当得知被选入吴宫时,她的反应显示出了一名地位卑贱、性格软弱的女子对掌握自己境遇的无力。对生活在社会底层、渴望财富与爱情,有着人间七情六欲的平凡女子形象的塑造,体现出在新文化运动影响下,剧作家对于女性内心诉求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