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第六节 郭沫若与创造社流派的其他诗人

字体:16+-

创造社是文学革命后继文学研究会之后涌现出来的另一个大的文学社团,并且在最初是以打破文学研究会垄断文坛的面目出现的。1921年中旬成立于日本东京,骨干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田汉、张资平、郑伯奇等。创造社连文学研究会的《宣言》与《章程》也没有,但因其人少而比松散的文学研究会更加抱团。在艺术倾向上创造社同仁虽然不尽一致,但都尊天才,重神会,追求艺术的“全”与“美”,推崇自我表现与创造精神,具有一定的为艺术而艺术的倾向,并将五四文学的浪漫精神推向**。创造社在每一种文体上都有压阵的大将,郭沫若的诗歌、郁达夫与张资平的小说、田汉的戏剧、成仿吾的批评,使得文坛无人敢加以轻视。不过,创造社干预时代的使命感使其为艺术的主张很打折扣;对科技的肯定及其随新而变,也使他们与欧洲浪漫主义有所差异。创造社的刊物主要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造月刊》《洪水》《文化批判》等。后期创造社成为革命文学的倡导者与鲁迅等五四作家的批判者,其时郁达夫已离开创造社。创造社成员在中国扮演了一种唱响时代精神的角色:五四文学革命推崇个人就把个人精神推崇到极端;革命文学思潮一来他们马上抛弃文学的个人精神,转向集体的反抗与革命……

一、女神之光烛照诗坛:郭沫若的生平及新诗

郭沫若(1892—1978),原名开贞,字鼎堂,笔名沫若、麦克昂等,四川乐山人,祖籍福建。22岁时郭沫若赴日留学并在九州帝国医科大学学医。24岁与日本女子安娜同居,直到1937年抗战爆发郭沫若不辞而别回国为止。1921年8月5日郭沫若在上海泰东书局出版新诗集《女神》,一改早期新诗不死不活的状态,给诗坛带来了崭新的诗风,使得白话新诗在艺术完美的旧体诗面前不至于太过尴尬。“五四”退潮后,他出版诗集《星空》、爱情诗集《瓶》等。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星空》与《瓶》中不乏佳作,然而总体而言他后来的众多诗集没有一个超过《女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