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伊始,左翼文人通过“文协”等组织的成立,很快在国统区掌握了话语权,使得国民党官方的御用文人根本就没有市场。于是民间一些与“文协”不同调甚至与国民党政府相近的声音,都被左翼文人所排斥,其中惹人注目的就是“战国策派”。
1940年林同济、陈铨、雷海宗、贺麟、沈从文等人在昆明创办《战国策》半月刊,次年又在重庆《大公报》上开辟《战国》副刊,认为当时的世界是扩大了的战国而被称为“战国策派”。说战国策派是法西斯主义就好像说信奉进化论的陈独秀、胡适与鲁迅等人是社会达尔文主义者。战国策派诸位哲人优于不问世事的专业知识分子的,恰好就是他们对被**的祖国命运的忧虑,他们想在世界大战的语境中重建使中华民族战胜强敌而存活下去的文化价值。他们对中国传统的阴柔性格与散漫得只知有家不知有国的文化批判,试图以强悍的生命力再造民族性格的努力,与新文化运动也是一脉相承的。然而同样一个学说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就会产生不同的解读。在五四时期个性解放的语境中,鲁迅等人以尼采学说强化个性解放后主体的自由意志;但是,在中国遭受侵略的语境中,战国策派则从国家至上与民族至上的角度接受尼采的强力意志,将力的哲学直接与民族的强大挂钩。正是从这个角度,战国策派背离了新文化运动,并对新文化运动进行了反思,试图在列国争雄的时代进行文化重建。事实上,左翼文人虽然批判战国策派,但是延安要求集体主义地攥成一个拳头的文化趋势比全国任何地方都严厉。战国策派主要是西南联大与云南大学的一些哲学家与历史学家,作家只有陈铨与沈从文,这里就讨论一下战国策派的主将之一陈铨。
陈铨(1903—1969),号选卿,四川富顺人。在清华读书期间受到吴宓赏识。1927年创作长篇小说《革命的前一幕》(1934年出版,再版时改名《无名英雄》)。1928年出版长篇小说《天问》,赴美留学。1929年出版长篇小说《冲突》(即《恋爱之冲突》)。次年赴德国留学。1935年出版长篇小说《彷徨中的冷静》和《死灰》(三版时改名《再见,冷荇!》)。1942年出版话剧《野玫瑰》与长篇小说《狂飙》。1943年出版话剧《金指环》《无情女》,1944年出版诗集《哀梦影》。1946年出版中短篇小说集《归鸿》。陈铨的长篇小说与吴宓、钱锺书等人的清华传统是一致的,就是注重人性的探索。然而,与钱锺书那种优雅的文人情调不同,他的小说一开始就具有粗粝的风格。学徒爱上老板的女儿,在《少年漂泊者》与《林家铺子》等小说中都出现过,但陈铨的艺术处理却很独特。《天问》中的主人公林云章野心勃勃,他当学徒时狂热地爱上老板的女儿张慧林,他通过从军掌握权力,杀死情敌抱得美人归,却感到美人是与别人结过婚的平常女人。最后他到生命将尽的张慧林面前坦白了一切,并含笑自刎而死。从这篇小说中可以看到中国古代的英雄观对小说的影响,主人公的强力意志与野心勃勃向上爬似乎有尼采与《红与黑》中于连的影子,得到后感到厌腻又是叔本华哲学的结果。与《天问》表现意志及人性的回归相比,《革命的前一幕》更偏于通过恋爱表现一种哲思。在上海读大学的陈凌华到同学徐宝林的西子湖畔的家中度假,爱上了比西湖还美丽的同学妹妹徐梦频,陈凌华与徐宝林赴美留学后,北大学贯中西的独身主义教授许衡山却爱上了来京求学的徐梦频,但她仍情系远在异国的凌华。在凌华返国时,痛苦于失恋的许衡山就到南方参加革命去了。《彷徨中的冷静》也是一部多角恋情小说,而《狂飙》则是一部典型的抗战加恋爱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