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本时期文学概要
第一节 时代变化与文学阶段
中国当代文学,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文学历史,时间是从1949年至当下。本书的论述范围限制在1949—2000年这一时段。这一时段50余年的文学历史,如果着眼于差异性,大致可以划出两个段落:1949年到70年代末约30年为第一段落,这一时间段包含两个既相对独立又有复杂关联的时期——“十七年文学时期”和“文革文学时期”。70年代末至90年代末为第二段落,对这一时段的文学,人们习惯分为“80年代文学”和“90年代文学”两个时期。我们在介绍中国当代文学时,为了清晰与方便,将以两个时段、四个时期分别论述。
一、1949—70年代末的文学
(一)“十七年文学时期”。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成立,中国文学也迎来了历史的新时代,文艺为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成为统治文学的主导思想。
在新政权的支持之下,1949年7月2日在北平召开了第一次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史称“第一次文代会”。毛泽东到会讲话,郭沫若作了总结报告,茅盾和周扬分别总结了国统区和解放区文艺的成绩。大会通过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联合会章程,成立了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简称“全国文联”),郭沫若担任主席,茅盾、周扬担任副主席。会后又成立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后改名为中国作家协会,简称“中国作协”),茅盾为主席,丁玲、柯仲平为副主席。第一次文代会奠定了共和国文学的基本体制和格局。
共和国时代的文学,受宏观政治的影响和制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波澜起伏。文学史的发展,呈现出文学与政治互动的状态。“十七年”时期里,国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史称“运动”。这些“运动”大略包括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抗美援朝、农业合作化运动、城市里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运动、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1957年的“反右”运动、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和60年代初期规模不一的各种运动,如“四清运动”等。在宏观的政治经济运动之下,发生了众多针对文学和知识分子的文学批判运动。主要的有:1951年,对电影《武训传》的讨论和批判。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文艺界的第一次重大的文艺思想论争;1954年,对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和胡适资产阶级学术思想的批判;1952—1955年,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1957年,对何直的论文《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的批判;1957年,关于人性、人道主义的讨论和批判;1962年,对邵荃麟等人的“写中间人物”和“现实主义深化”的讨论和批判。其间,针对文学艺术也出现了一些政策的调整。主要有:1956年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1961年周恩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创作会上的讲话》和1962年广州会议上《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1965年提出“调整”的口号。“十七年”时期,文学的体制化,一直是主导趋势。虽然时紧时松,时有调整,但总体趋势向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