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简明教程

第二节 台湾“现代诗”

字体:16+-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台湾现代主义诗潮发展的重要时期,并由此成为台湾文坛特色鲜明的文学流派。

台湾“现代诗”运动经历过两个时段:以纪弦1953年2月创办的《现代诗》为发端,到1956年纪弦发起成立“现代派”为第一时段;第二时段是以1959年《创世纪》改组扩版为标志,到60年代末《创世纪》停刊为止。此间,“现代派”、“蓝星”、“创世纪”是三个影响最大、创作实绩较突出的诗歌群体。

“现代派”诗社正式成立于1956年,发起人是纪弦,成员有叶泥、郑愁予、林亨泰、方思、罗行、林泠、黄荷生等。纪弦提出了“现代派六大信条”,认为新诗应是“横的移植”、“知性之强调”、“追求诗的纯粹性”,倡导破旧创新、绝对开放,提出了“新诗现代化”口号。代表作品有纪弦的《阿富罗底之死》、郑愁予的《错误》、方思的《声音》等。

“蓝星”诗社1954年3月成立,由夏菁、邓禹平等倡议,余光中、覃子豪、钟鼎文等诗人为骨干,参与者还有罗门、蓉子、向明、周梦蝶、夐虹、黄用、张健等。“蓝星”诗社追求在稳健中求发展,尊崇独立自主的艺术精神,注重潜意识的挖掘和内心探索。代表作品有余光中的《莲的联想》《白玉苦瓜》、覃子豪的《画廊》、罗门的《麦坚利堡》等。

“创世纪”诗社形成于1954年前后,主要成员有洛夫、张默、痖弦、季红、商禽、辛郁、碧果、叶维廉、周鼎等。诗社同人信奉超现实主义理论,常常把人的内心矛盾、复杂冲突等作为诗歌表现的对象,追求“直觉形相(意象)的瞬间真貌之掌握”。代表作品有洛夫的《石室之死亡》、痖弦的《深渊》、商禽的《逃亡的天空》等。

最初高举现代诗旗帜的是以纪弦为首的“现代派”诗社,他们向世界诗坛学习新的表现手法,追求新诗的现代化等目标,对改变当时极端政治化和狭隘传统观念的诗坛风气,具有极大的冲击力和更新意义。“蓝星”诗社是针对纪弦的一个“反动”,也是对“现代派诗社”强调“横的移植”和“主知”的一个牵制和补充。“蓝星”诗社摄取的是“现代”派中较为温和的一面,“蓝星”以其稳健的风格获得了更广泛的读者。而在现代诗理论上作深入探索的,在创作上勇于“现代”实验的应是“创世纪”诗人群。他们揭起“超现实主义”反理性的大旗,认为梦、潜意识、欲望是人性最重要的根源。“创世纪”诗人群对台湾的现代诗,从语言、表达策略、方法到整体风格都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不过某些作品由于实验性太强过于晦涩而拉开了诗人与读者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