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简明教程

第四节 四十年代的文学

字体:16+-

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三个时期,也称“四十年代文学”,时间上指1937年至1949年。这是一个以战争为主的历史时期,因此,这一阶段的文学呈现出与前两个时期大为不同的情形。其特点可以概括为:

一、文学在战争环境中艰难发展。日本侵略者自1931年9月武力侵占中国东北三省之后,其妄图吞并中国的野心不断膨胀,几年间不断以武力频频挑起事端,终于在1937年发动了全面侵华的战争。由于敌强我弱,大片国土相继沦陷,数百万民众遭到屠杀,财产损失不计其数。面对日本侵略者的暴行,中国人民空前团结,同仇敌忾,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经过八年艰苦卓绝的顽强斗争,终于在1945年8月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残酷的战争环境改变着文学,作家们的文学观念和创作倾向也发生了极大变化,文学变为战斗的武器。宣扬民族意识、振奋民众精神、讴歌抗战英雄、揭露侵略者的罪恶等,成为文学的主导潮流和绝大多数作家的创作追求。因此,为广大民众所喜爱的艺术形式和艺术类型有了较大发展,比如戏剧、电影、朗诵诗、特写、报告文学等。

二、文学的区域化状态。这一时期,文学在国民党统治区(“国统区”)、共产党统治区(“解放区”)和日本侵略者占领区域(“沦陷区”)三个区域形成各自不同的特点。国统区集中了当时大多数作家,形成了重庆、桂林、香港、昆明等几个文化中心。作品多以突出民族意识、鼓舞民众抗战和揭露现实弊端、批判民族劣根性等内容为主,历史剧、街头剧、长篇小说和杂文等取得较大成就。解放区在1942年5月之后,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引下,文艺全力向大众化、普及化发展,作品多以表现解放区工人、农民和士兵的敌后抗战、生产劳动、民主建设和移风易俗等为主,总体呈现出昂扬、乐观的风貌。以秧歌剧为主的戏剧、民歌风味的诗歌和以通俗明快为主调的小说等,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沦陷区文坛亦有收获,张爱玲可谓代表。抗战时期的“孤岛文学”是值得注意的文学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