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概 述
内容提要
尽管曾出现短暂的、区域性的停滞甚至倒退,但战争并没有阻止20世纪40年代小说的现代化进程。
就区域分布来看,国统区小说主要致力于对黑暗现实的深刻揭露,有对世态人情的尖锐讽刺,有对乡村故土的深沉反思,也有对人生命运的执著探索;沦陷区小说在政治高压和市场需求下,由启蒙救亡转移到对日常生活的关注,通俗文学应市民精神的勃兴而空前繁荣,呈现雅俗合流的趋向;解放区小说在马克思主义文艺政策影响下自觉成为革命斗争的一部分,以“光明的赞歌”为主调,着力凸显民众坚毅刚强的民族品格,形成昂扬激越的审美格调,尽管也曾出现一些触犯“常规”另类作品,如《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院中》(丁玲)、《丽萍的烦恼》(莫耶)等。
就发展阶段来看:抗战初期的小说创作大多篇制短小,形式通俗,主要以前线的英雄战事和后方的新人新事为叙述对象,如姚雪垠的《差半车麦秸》、丘东平的《一个连长的战斗遭遇》、萧乾的《刘粹刚之死》。进入相持阶段后,作家以较为平和的心态对战争有了更为深入的生命体验和理性认识,除涌现出《华威先生》《在其香居茶馆里》《小二黑结婚》《荷花淀》等优秀短篇小说外,中长篇小说在数量和质量上更是大幅度提升,进入多元发展的繁盛时代。国统区有茅盾的《腐蚀》、老舍的《四世同堂》、巴金的《寒夜》、沙汀的《淘金记》、沈从文的《长河》、萧红的《呼兰河传》、林语堂的《京华烟云》、钱锺书的《围城》、冯至的《伍子胥》,路翎的《财主底儿女们》;沦陷区及“孤岛”有张爱玲的《金锁记》、苏青的《结婚十年》、徐訏的《风萧萧》;解放区也在《讲话》精神指引下创作出《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赵树理)、《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丁玲)、《暴风骤雨》(周立波)、《吕梁英雄传》(马烽、西戎)等长篇小说。尽管由于政治情境、生命体验的不同,这些作品或以阶级、民族为本位,或以人类、个体为本位,在叙事方式与审美取向上呈现出“英雄主义”与“非英雄主义”“戏剧化”与“反戏剧化”的巨大差异,但却共同表现了作家对于战争的独特体验,展现了战火之下中华民族的生存境遇。在历经20年代的开创期,30年代的规范期,中国现代小说终于在40年代迎来多元繁盛的格局,并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尺度内保持了高速发展。